2013年同等學力申碩社會學考點精要之—人類學(一)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3-02-20 11:18:39
為了提高社會學在職研究生的專業知識【上海大學在職研究生頻道】精選以下內容:
名詞解釋
1 體質人類學:是比生物人類學更為傳統和普遍的提法,是關注人類作為生物現象的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在關注人類生物屬性的同時,也關注文化在人類進化和有關生物性方面的作用。體質人類學關注以下幾個領域的問題:人類的多樣性、人類的起源、分子生物學證據、行為研究以及實際應用等。
2 田野工作:是經過專門訓練的人類學者親自進入某一社區,通過參與觀察與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的研究工作。
3 主位和客位:主位——客位是由美國語言學家派克首創于1947年的。人類學中的主位概念指研究對象自己對事情的解釋;客位則是人類學調查者從自身出發對事情的解釋。
4 大傳統與小傳統:大傳統與小傳統概念是由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提出用來說明復雜社會中存在著兩種不同層次的文化傳統。大傳統指以都市為中心,社會中少數內省的上層士紳、知識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反映的是都市知識、政治精英文化;小傳統指散步在村落中多數非內省的農民所代表的文化,這些“俗民文化”被認為具有保守價值的觀念形態,是封閉的。
5 小規模社會與大規模社會:小規模社會是人類學傳統上關注的非工業化的社會,這種社會同質性高,有簡單的技術與經濟,社會關系比較簡單,與外界聯系較少;大規模社會是那些位于世界體系中較為復雜的社會,它們所處的地理范圍較大,文化的同質性減弱,出現職業多元、社會分層與人口流動,內外關系聯系增加,已卷入國家與世界一體的市場經濟中。
6 考古學:或稱考古人類學,其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過去,研究方法是通過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或者與人類社會相關的遺跡、遺物或者遺跡現象進行研究。
7 語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較早提出語境的概念,用以解釋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并去分出兩類語境:一是文化語境,包括話語產生的整個文化背景,即交際雙發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環境;而是情境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景。
8 話語分析:是針對社會文化知識和語法之間關系研究的主要領域之一。在話語分析中,會話推理起中心作用,即一種依賴于語境的解釋過程。話語分析強調在語境中考察人們的互動行為。
9 交際民族志:是人類學家研究語言現象時所運用的重要方法,也是社會文化知識和語言關系研究的傳統流派之一。是由海姆斯和甘柏茲20世紀60年代初使用的方法,用以分析語言在社會文化聯系中的使用問題。
10 親屬稱謂:是親屬制度的一類術語,在某一特定的語言中是一套符號化的詞語,是標注某人——通常是自我——的親屬的特定類型。
11 繼嗣:指兩代以上的親子關系,且這種關系被社會認可。有單系繼嗣與復系繼嗣之分。
12 繼嗣群:通常是根據繼嗣原則組成的一群由共同的祖先遺傳下來的血親。
13 人格:是個體在濡化與社會化及在周圍環境適應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特征之總稱。
14 基本人格結構:在一種文化中,基本人格結構是基于社會成員的共同經驗和可能產生的這些經驗的人格特征的一種整合類型。
15 眾趨人格:是說全人類共同享有一種可能是由生理因素決定的心理亞結構,人格中的個體傾向可能會加工和整合人的行為。
16 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個體或群體繼承和延續傳統的過程。濡化的含義包括:教化與學習、文化延續和族群自立。
17 社會化:社會化指的是社會成員通過學習社會文化、扮演社會角色、參與社會活動,與社會相整合的過程。濡化和社會化的區別在于,濡化強調個人或群體內化某種文化類型或生活模式的過程;社會化強調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特點和條件。
18 涵化: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文化體系間由于持續接觸和影響而造成的一方或雙方發生的大規模文化變遷。常見的涵化現象有:同化現象、整合現象、混合現象、分化現象和邊緣化現象。
19 文化中斷:在對一個同質社會得濡化研究中,文化的連續性是指個體在長時間獲得了文化的期待與責任,文化得中斷則意味著文化期待和角色需求學習的非連續性;異質社會中的文化中斷主要指文化間交流活動遇到障礙或中止。
20 文化適應:人類學把文化過程中的文化適應看作是個人或群體更好地與生存環境達成一致的目的之一。一個特定社會的文化適應包括互惠義務、工具制造、合作狩獵、食物分配、夫妻間的互惠義務、符號溝通和語言。
推薦閱讀:
2013年同等學力申碩社會學考點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