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同等學力申碩心理學考點精要之—普通心理學(三)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3-02-19 17:00:19
為了提高心理學在職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暨南大學在職研究生頻道】精選以下內容:
第九章 動機
第一節 動機的一般概念
動機的功能(2005,簡,1) :激發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和調節功能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2004,簡,4)(2008,論述,1)
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其中最低層次是生理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動機的含義;需要;需要的結構;動機和工作效率;耶基斯-多得森法則
第二節 動機的認知理論
期望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動力,取決于行為目標的價值即效價,以及他對達到該目標可能性的期望(2001,選,1)行為的動機強度是由效價和期望相結合所決定的。
歸因理論:對導致自己或他人行為結果原因的知覺和推斷,稱之為歸因(2008,名,2) 。
自我決定理論;自我效能理論;成就目標理論
第三節 動機的種類
成就動機;權利動機;交往動機
第四節 意志行動中的沖突和挫折
意志;沖突的種類;意志行動中的挫折
第十章 情緒和情感
第一節 情緒、情感及其作用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
情緒和情感的關系、區別;情緒、情感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節 情緒的生理機制
情緒的腦中樞機制
第三節 情緒的外部表現——表情(2008,簡,1)
面部表情;姿態表情;語調表情
第四節 幾種重要的情緒理論
詹姆士—蘭格理論(2008,選,4)
詹姆士和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器官和骨骼肌活動在腦內引起的感覺,情緒是對這些身體變化的知覺。
詹姆士—蘭格理論提出了情緒與動機 生理變化與情緒發生的直接聯系,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
坎農—巴德理論;阿諾德—拉扎魯斯的認知評價情緒理論;沙赫特—辛格的激活歸因情緒理論;情緒的動機分化理論
第五節 情緒的調節
情緒調節;情緒調節的基本過程
第十一章 技能
第一節 運動技能
運動技能是指通過練習而形成的一定的動作方式。
運動技能的種類;運動技能形成的階段和特征
第二節 練習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高原現象:練習成績的進步并非直線式的上升,有時會出現暫時停頓的現象(2002,選,1)
練習曲線;練習進程的特點;如何通過練習提高技能
第三節 技能的相互作用——技能的遷移
技能的遷移;正遷移;負遷移
第十二章 能力
第一節 能力及其結構
雙因素說:斯皮爾曼提出能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 因素)構成。 (2006,選,4)
吉爾福特的三維結構模型(2002,選,11) :吉爾福特認為能力可以區分為三個維度:內容、操作和產物。
能力;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系;能力的結構;多因素說;斯騰伯格的三元論;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說
第二節 影響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先天素質;環境和教育;實踐因素
第十三章 人格
第一節 人格的概念
人格具有:整體性、獨特性、穩定性。
氣質:是指那些與生俱來的、受到遺傳和生理因素影響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其實不是指一時性的而是指人們在許多場合一貫表現得比較穩定的動力特點。 (2005,選,4)
性格:指由人對現實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體。
第二節 人格理論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2006,簡,2) :
人格特質分為兩類:一類是共同特質,指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或一個群體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另一類是個人特質,指個體身上所獨具的特質。
首要特質;中心特質;次要特質;卡特爾的人格特質理論;人格的三個因素是;人格的五因素模型;類型理論體液學說;體型學說;性格類型說;心理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
第三節 人格與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沖動與沉思;同時性與繼時性。
第四節 人格成因(2004,論,2)
生物遺傳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家庭環境因素;早期童年經驗;學校教育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自我調控因素
推薦閱讀:
2013同等學力申碩心理學考點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