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學機械工程系成立于1958年,在50多年艱難曲折的創建歷程中,幾代福大人為圓“南方清華”夢,團結奮斗,艱難創業,克服了重重困難,灑下了辛勤汗水,譜寫了動人篇章。經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創業和發展創新,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與人才培養、科研與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外合作與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1958年為適應我省經濟建設對人才的迫切需要,福建省委決定在福州創辦一所省內唯一的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的新型綜合大學---福州大學,以改變我省經濟文化落后,工業基礎薄弱的局面。由于機械行業是工業的基礎,適應性較大,因而,機械工程系是福州大學最早成立的工科院系之一,當時僅有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熱加工工藝與設備兩個專業。新建的福州大學,校舍正在施工,為了快出人才,福州大學先由廈門大學代為招生。1960年,為了加速建校工作,減少兄弟院校的壓力,奉行當時校黨委書記張孤梅等領導同志提出的“先有和尚后有廟,相信師生的雙手能夠把福大建設起來”的宗旨,機械系師生與全校師生一道,由廈大遷來福州,并開始了艱辛的邊教學,邊建校的創業歷程。
福州大學位于福州西郊,閩江之濱,依山傍水。建校初期,學校四處是稻田和墓地,校舍異常簡陋,盡管如此,當年全校師生員工,包括剛從條件優越的兄弟院校支援來的同志在內,誰也沒有一句怨言。為盡快改變現狀,加速建校,在校黨委的領導下,全系師生在竭盡全力克服教學上遇到困難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積極參加艱苦的建校勞動,用自己的雙手,平整場地,填坑筑路,粉刷宿舍,建造操場等。當年機械工程系調干生多,學生黨員多,各年段有黨支部,班級有黨小組,學生整體素質高,集體凝聚力和戰斗力強。在系黨組織的團結帶動下,師生們經常加班加點,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黨團組織與黨團骨干在那里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1960年遇到國家經濟困難,為了渡過難關,師生除了參加建校勞動外,還自力更生,開荒種菜。此外,大家還踴躍參加“雙搶”勞動、支援空軍預備八院基地勞動、公社勞動等。值得一提的是,1960年春夏之交,閩北山洪暴漲,福州遭受嚴重水災,閩江上游漂下大量木材,直接威脅洪山橋與萬壽橋的安全,對我校的西河河堤也造成影響。在全校“搶救物資,打撈木材,保住大橋”的號召下,機械系師生迅速投入抗洪搶險戰斗。其中,58級機制專業的李朝金同學,連續往返九次與洪水、巨流搏斗,最后因體力不支被激浪卷走而犧牲。當年朝氣蓬勃的一代,伴隨著福州大學的誕生,伴隨著機械工程系的成長,保持了高昂的建設熱情與刻苦的求知精神,為我院形成艱苦奮斗,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打下良好的基礎,許多人至今回想起這段經歷還充滿著驕傲與自豪。
“創業唯艱崇勤儉,師生妙手齊著春”。新創建的機械工程系,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在艱苦建系,勤儉辦學的思想指導下,得到了快速發展。至“文革”前,全系師資隊伍,實驗設施已初具規模,培養和鍛煉出了一批思想好、品德高、業務強的人才。
“文革”十年,機械工程系各項工作遭到極大沖擊,但是仍然堅持教學科研工作,于1970年開辦工農兵試點班,1972年開始招收第一屆工農兵學員,1973年成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后,機械工程系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八九十年代,機械工程系在專業設置、師資隊伍、教學科研、學生規模、實驗設備、校園文明建設等方面得到了長足發展。九十年代,以專業建設為基礎,機械工程系成立了覆蓋所有機械類和材料類專業的兩大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學科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1995年,兩學科均被福建省政府批準為省“211工程”重點學科。特別是1996年12月我校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為機械工程系的全面發展賦予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建校以來,學校對機械工程學科的院系建制進行了兩次重大調整。
1994年由熱加工工藝與設備、材料科學與工程兩個專業組成材料學院,但在行政管理上尚未獨立出機械工程系,1998年材料學院正式成立,成為新的獨立建制的學院。
2003年由機械工程系組建成立了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學院現設有機械設計系、機電工程系、材料成型系、車輛工程系和實踐教學部5個基層單位,實踐教學部下設6個綜合實驗室;擁有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機械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二級學科博士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0個及專業學位碩士點2個、本科專業3個。
人才培養成果豐碩。學院一貫堅持教育以質量為本,繼承與創新并重,建院以來,已為國家培養了全日制博碩士研究生、本專科畢業生近12000多人,其中在校全日制本、碩博士生1632名。在國家組織的本科專業評估中總評為優秀,在福州大學組織的歷次本科教學評估中均居前三名。學院先后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共11項;擁有福建省級教學團隊3個;6名教授榮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4名教授榮獲省級教學名師,1名教授榮獲省優秀教師。2002年以來學院學生共獲得國家級獎項110多項,省級獎項430多項。其中,機械電子科技創新團隊榮獲全國首批大學生“小平科技創新團隊”稱號,該殊榮代表了全國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最高榮譽,全國100支,福建省僅3支;連續六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均獲得一等獎,名列全國高校前茅;第二屆國際機構與機器科學大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國賽區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總決賽第四名;2013全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綠色環保獎(全國唯一)和燃油經濟性第一名。中央電視臺、福建日報、福建教育臺等多家媒體都對我院學子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的驕人成績進行了宣傳報道。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6%以上,連續榮獲福州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單位。
科技創新水平持續提升。學院擁有福建省制造業數字化設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端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高端裝備制造業技術開發基地、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汽車聯合研究所等13個省、校級科研機構。學院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科技部重大儀器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資助項目、福建省重大科技專項、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10多項;與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承擔企事業單位合作項目122項。共發表各類論文1600余篇。獲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3項;福建省優秀自然科學論文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獲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09項,成果轉讓30多項。
對外交流合作日益拓展。學院先后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博士100多人來院進行學術交流,選派10多位教師赴海外學習研修,150余人次教師參加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利物浦大學、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臺灣海洋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開展了長期的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為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