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坐落于地處華南植物園旁、廣州市天河區龍洞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內的廣東工業大學(龍洞校區)。學院溯源于1995年成立的社會科學系,2004年開始進行本科招生。學院秉持“厚德、明法、守正、篤行”的院訓,遵循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和社工人才。聚焦數據法治、人權法治、知識產權、灣區治理、社會政策、社會治理和服務等領域,塑造學科發展特色,培育學科發展優勢。
學院現有教職工61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各類研究生1100余人?,F有法學、社會工作2個本科專業,設有“灣區治理”微專業1個,有行政管理、企業合規風險管理學術型碩士點和社會工作專業碩士點(MSW)等3個碩士點。有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廣東工業大學人權法治研究中心” 、廣東省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廣東工業大學網絡和數據法治研究中心”、廣東省決策咨詢研究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協同治理與法治保障研究中心”、廣州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州數據法治研究中心”、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數字經濟與數據治理實驗室”(分室)等5個省級研究平臺。學院被國家民政部和廣東省民政廳認定為“國家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訓基地”和“廣東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育基地”。法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憲法學》《公共關系學》《公益項目管理》被認定為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
學院擁有一支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較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F有專任教師5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3名,博士研究生導師3名,博士后合作導師9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比超70%。學院現有校內碩士研究生導師38名,校外碩士生導師70名。教師中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審核評估專家、中國法學會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廣東省法學會副會長、“南粵優秀教師”“廣東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學校首屆“教書育人獎”獲得者等。同時有多名教師被聘為各類省級機構咨詢專家,并有教師擔任廣東省法學會醫藥食品法學研究會、廣東省法學會工業法治研究會及廣州市法學會人權法學研究會會長等。教師發起創辦的社會服務機構效益顯著,受到政府和業界好評。近年來,學院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立項成績喜人,近三年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教育部項目5項。同時,教師在高水平論文發表,咨詢報告獲國家級領導人、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獲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學院與美國明尼蘇達州圣托馬斯大學法學院達成“3+1”聯合培養LL.M碩士合作項目,與澳門大學法學院、香港協青社、臺灣亞洲大學等高校和機構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每年不定期組織學生出境訪學交流。模擬法庭競賽、社工案例分析大賽、“粵臺優秀青年學生修學行”、“粵港澳青年公益行”等品牌活動為學生開闊視野、增強實踐能力、提升綜合素質提供了優質平臺。學生榮獲第九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銅獎、第十三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銀獎、第十七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一等獎、“外研社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廣東賽區)一等獎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獎項。學院團委榮獲“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省五四紅旗團總支”等榮譽稱號。近五年,應屆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保持在94%以上。有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蔡延青、“全國專業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周小燕、“全國養老服務先進個人” 梁利發、“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陳漢良等一批優秀校友活躍在廣東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
全面依法治國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為學院辦學帶來難得的外部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法學院將搶抓機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精神,圍繞高質量發展謀篇布局,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努力建設成為灣區有特色、有情懷、有影響力的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