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認真學習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積極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把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作為“雙一流”建設的重要任務,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努力培養造就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卓越工程師隊伍。
強化組織領導,構建協同聯動新格局。學校黨委將“協同育人,培養卓越工程人才”作為“十四五”規劃重點任務,先后出臺《“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方案》《“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等文件,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定期專題研究、協調推進。建立創新創業聯動協作工作機制,成立由校領導任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相關部門和學院聯合組建工作專班,著力構建校、院、專業三級落實體系。成立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和創新聯合體等,加強人員、資源統籌配置,持續推進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與科教融合,校領導帶隊走訪企業和科研院所,鼓勵支持教師主動對接外部資源,拓展校外實踐育人平臺,積極營造協同并進、開放共享的良好育人生態。完善以目標為導向的督促激勵機制,建立工作臺賬,按季度檢查調度,將目標完成情況作為績效考核重要指標,切實推動各項任務舉措落地落實。
強化專業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新機制。聚焦“高精尖缺”專業建設,按照“試驗班-新方向-新專業”建設路徑,開設人工智能試驗班、熱流國際班、3D打印班等,試行新方案、新課程,探索與企業合作加強相關專業建設。面向新興產業,通過專業規劃、教改項目、大類招生等,支持引導傳統專業轉型升級。依托機械、能源動力、電氣等優勢專業,創辦智能制造、新能源科學與工程、能源互聯網等新工科專業。完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導向,調整優化31個工科專業的課程體系,實施課程大綱定期更新制度,及時引入行業領域前沿內容,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61個。構建“規劃-建設-評價-改進”閉環機制,圍繞國家重大戰略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建設新興專業,完善專業綜合水平評估體系,覆蓋生源、培養、資源、教改、質保、效果、特色等7個方面、35個觀測點,每四年開展一輪校內自評。組織全部工科專業開展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不斷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質量。
強化校企合作,打造產教融合新平臺。以國家重大項目為牽引,瞄準人工智能、儲能科學與工程、智能制造、醫工學等方向,探索構建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縱向貫通式項目課程體系與橫向銜接式理論課程體系,組建跨學科、校企融合師資隊伍,不斷提升卓越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搭建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整合優勢學科力量,聯合相關行業企業,申請并獲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與相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建多學科交叉創新聯合體,打造科教一體、產教融合、科研創新、成果孵化全鏈條式協同育人新平臺。實施校企聯合“百千萬卓越工程人才培養計劃”,聯合百家行業企業和科研院所,聘請千名卓越工程師,共同培養萬名高素質工程師。2022年與52家單位合作,建設創新聯合體項目34項,遴選企業導師192名,錄取專項研究生187名。
強化目標導向,探索實踐育人新模式。建設校企協同、學科專業交叉的“菁英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通過“一隊一策雙師資”和“一人一題雙導師”,推動實現學生修讀專業方向、校企師資、實踐育人和學生能力素質“四融合”,著力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近年來,共建設24個“菁英班”,引進115名行業領域專家,覆蓋校內所有工科學院。依托交叉創新實踐平臺開展國創項目、學科競賽等100余項,學生在VEX機器人世界錦標賽、SAE國際航空設計大賽等多個國際賽事中獲得優異成績。加強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實驗室建設,拓展校外實踐育人資源,年均開放600余個實驗項目、吸引4500余名本科生參與,依托平臺參加各類競賽并獲獎400余項,發表論文近200篇;建立400余個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年均開展實習實踐7000余人次。構建以國家、省、校各級創新訓練項目及學科競賽為載體的分層次、結構化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每年投入經費400余萬元,推進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近五年本科生獲得專利授權118項。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累計獲得國家級金獎22項,孵化學生創業企業197個。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