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我國經濟、科技、教育正在由大到強。工程實踐的快速發展,呼喚我國工程教育理念、體制和路徑的全方位變革。今天起,本報推出“著力推進卓越工程師培養”欄目,刊發清華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在積極謀劃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方面的經驗與舉措,敬請關注。
報名參與學校本科生研究訓練計劃是一次特別的體驗。從書本到實踐,從理論到應用,盡管在這項“基于二維材料憶阻器的可調控仿生神經元器件制備與仿真模擬”的前沿研究中,感覺自己能力有限,但“也是從這里開始真正接觸科學研究,了解工業界,對投身電子芯片事業堅定了信”。
培養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師,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強有力保障,也是一項緊迫的任務。作為我國工程教育實踐和改革一直以來的先行者和引領者,近年來,清華大學創新課程教學、改革培養模式、努力打造全鏈條協同的育人機制,交出了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清華答卷。
為卓越奠基——突出交叉融合、貫通培養的清華方案
2021年9月,通過強基計劃進入清華園,就讀于微電子科學專業和數學專業。在四年時光里攻讀理學和工學兩個學位,他卻表示課程沒有想象的多,“清華非常注重打牢數理基礎和專業底子,但是通過對課程的調整整合,我們修完雙學位所需要的學分和其他同學是差不多的”。
表示,注重打造學科交叉、健全融合型的課程教學體系正是清華大學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的一大抓手。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人才培養以科學教育模式為主,普遍遵循“設置院系-開設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工程教育特色不鮮明。面對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使命,清華大學國家工程教育多學科交叉創新引智基地執行主任林健認為,卓越工程師教育要突破單一學科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的慣性和定勢,將多學科交叉融合真正體現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上。
作為典型的交叉學科,集成電路的核心是信息元的超大規模集成,圍繞這一點構成了以數理化為基礎、信息元為載體,融合了集成電路設計與自動化等內容的學科知識體系。如今,聚焦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清華集成電路學院不僅形成了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連通材料、裝備到芯片系統的垂直知識鏈,重塑集成電路課程體系,同時還加大和產業骨干企業的緊密合作,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基地建設和聯合培養的長效機制,培養集成電路產業急需的卓越工程師。
集成電路學院在課程教學和培養模式上的創新是清華大學工程教育改革的一個縮影。肖曦介紹,近些年,清華一方面按照“能力提升、系統優化、激發志趣、挑戰創新”的總體思路,不斷完善本科培養方案,合理設置研究生銜接課程、進階課程,切實提高課程質量,另一方面,著力構建“寬厚基礎-工程實踐-探索研究”的融合培養體系,形成兼具“精深挑戰”與“開放交叉”特色的核心課程體系,將數理基礎知識與專業應用場景有機結合,培養具有深厚理科基礎和核心專業素養的高水平工科人才。設立28個高水平工程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項目,包括海洋技術與工程、智能裝備設計與制造等14個工程類交叉項目,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工程領域高素質人才。
為卓越揚帆——形成校企合作、協同育人的清華模式
實踐是工程的本質。一直以來,重視和開展實踐教育是清華工程人才培養的傳統和特色。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清華就提出了“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在實踐中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理念。進入新時期,面對工程人才培養與生產實踐仍存在脫節、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清華以構建產學研用互通互促、全鏈條協同發力的育人機制為抓手,不斷推動校企深度融合,讓“卓越”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以學校與貴州省合作共建的“大數據”全日制工程碩士項目為例,肖曦介紹,在每年該項目新生6月入學前,校企導師都要圍繞各自的研究方向“結對子”,保障匹配度。除了在校學習外,學生還要在貴州連續開展為期一年半的企業實踐。“對于學生的畢業論文,我們也要求與企業實踐課題方向一致,并對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在開題中進行一票否決,促使研究生真刀真槍地實踐和研究。”
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對卓越工程師培養意義重大。但一直以來,如何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關系困擾著不少學校。如今,清華建立健全了行業企業專家參與研究生培養的咨詢和指導機制,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制定培養方案、開設行業企業課程、編寫教學案例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增強。著眼于發揮校友資源優勢,2022年,清華全校19個院系共開設了136門校友課或行業專家課程,來自334個單位的478位行業專家、181位清華校友站上了清華課堂,有力促進了人才培養與行業的緊密聯系。
以各自發展和需求為導向,在平等互惠基礎上開展合作,2021年以來,清華大學在集成電路、航空發動機等核心關鍵領域與近50家重點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拓寬了行業企業與學校的雙向人才交流渠道,學校通過促進工程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引導研究生從企業生產實踐中發現真問題、解決大難題、定義新命題等,增強企業參與學校工程教育的吸引力和積極性,完善了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為卓越鑄魂——打造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清華品牌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
2022年6月,清華大學為先書院正式成立。這所以“定義未來的科技領導者”為培養目標、致力于成為工科創新人才成長搖籃的新機構,是清華在新時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又一次探索。
為先書院的成立是新的開始。要倡導正確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投身工程領域,用自己的智慧切實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助力民族復興偉業。
面向當前和未來全球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的激烈競爭,能否在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民族復興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檢驗卓越工程師培養成效的重要標準。
2018年起,設立創新領軍工程博士項目,面向適應能源發展戰略趨勢的能源互聯網項目、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國際核電人才項目等;2021年,先后成立集成電路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2022年,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等聯合發布《卓越工程師培養北京宣言》,試點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急國家之所急。近年來,清華大學瞄準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領域,加快培養“高精尖缺”工程領域高層次人才,積極打造工程師培養的清華品牌。
大學是國家的大學,清華大學要在服務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成就一流大學的高度。清華的學生也成為社會的表率。
堅持“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育人傳統,近年來,清華在工程教育中突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為卓越鑄魂。
堅持中國特色,邁步世界一流。近年來,清華加強國際合作,與全球知名高校合作開設了25個工程領域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項目,與18家企業共建研究生海外社會實踐基地,累計派出200余名研究生前往20余個國家開展課題研究、項目攻關,參與服務蒙內鐵路、亞吉鐵路、淡布隆跨海大橋等多項國際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及運營,在實踐中培養了一批具有全球視野、緊跟產業發展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
深化高等工程教育的國際合作育人,清華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給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更為積極的大國影響。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