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兩個維度的優化與創新
?清華經管學院近年來一直在不斷地創新,招生方面第一個提出了提前面試的安排,教學形式上又增加了周末班的可能性,我們的主目標簡單地說就是為了回歸MBA教育作為專業學位教育市場導向這個本質。我們追求以學生為中心,以教育成效為目標的一個教學過程。圍繞這一點就可以解釋所有我們做的事情,我們做的這些改革都是為了實現這個。包括為什么要招生改革,那是因為原來的招生方式并不優化,并不適合MBA教育。問題是誰來改?怎么改?總得有人推動,所以我們推動了。當然一大批國內的兄弟院校也在同期進行,所以我們的方向是一致的。?
?我們有全日制項目,有在職項目。在職項目如果你讓同學每周來幾天,我們有部分同學要從昆明飛過來,對他來說交通成本就很高。所以我們就想是不是能設置集中班,不用每周都來,但是來的時候稍微加強強度,以減少交通的次數和頻率。當然也給同學們一些個人時間,每個月有幾個周末可以自己安排。但是這也需要他犧牲一個工作日的時間。對于這些特定的同學來說,他們有能力安排這樣的學習時間,因為他們通常都是高層。?
?對于一個商學院來說,你會發現它跟本國的文化特質是有密切關系的,而且沒有單一維度來衡量學院的質量。什么叫做世界一級或者是世界一流?值得探討的是,是不是說世界一流就對中國最好?所以我們追求的,也包括中國大多數的學校,追求的是兩個維度的優化。第一,你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是有利于中國的,是關系國家民生的,這是第一象限橫坐標。第一象限豎坐標是你的研究能力和方法包括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是世界一流或者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是按照世界的維度來的。我們和世界比的不光是內容。通常人們說中國教育落后是因為手段落后,方法落后,但是我們的方法可以提高,研究也是一樣。因此,這兩個如果都能成功,那是對中國最有利的,也是對世界做貢獻的。這個第一象限的研究和教學是我們追求的。?
?國際商學院合作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這兩年,越來越多我們所熟悉的世界一流名校到中國來,或者想進入中國的市場。他們跟中國院校競爭的態勢有若干維度的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中國的經濟在蓬勃發展,但是不是隨著國力的增長,自然在國際地位上會有上升?不一定,尤其是從商學院的角度來說。因為有很多經濟很發達的國家他們并沒有在商學教育和管理教育上做出世界級的貢獻。要把教育做到世界一流不是有錢了就行了,而是要投入和努力。當然經濟的發展對我國MBA市場有推動作用,市場希望你提升。我們為什么要不斷地創新和革新,因為我們有使命。我們的使命是為中國培養領袖,為世界培養領袖,為中國培養影響世界的領袖。我們的使命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是一個永久的追求。?
?另外一點,世界一流的學校在進入中國。為什么?因為確實經濟發展了以后,就會產生這個需求,不僅僅是個人想提升自己,企業也需要提高它的管理,需要有優秀的人才。那這些進入中國的世界一流的大學,是不是他們有一種自負或者是安全的心態,我覺得不是。正相反,他們知道如果不來,他們馬上就要被邊緣化了。?
?1996年開始,我們清華經管學院便和MIT斯隆管理學院合作。斯隆管理學院那個時候的院長是有遠見的,他認為世界會改變。他們意識到中國會越來越蓬勃,他們該如何參與其中?那就是與清華經管學院合作,這也是他們在中國的世界戰略之一。當然斯隆也有其它的策略。?
?合作在初期是以教授互訪培訓為主,他們的教授到我們這來授課,給學生做講座,與學生交流。六年前,我們開展了MIT的中國實驗室。MIT的MBA學生和清華經管學院的MBA學生共同為在中國開業的企業做咨詢服務。從早年來說,我們還相對封閉,我們的老師走出去要把英文學好,讓學生走出去開闊一下眼界,那時候是中國打開大門擁抱世界。?
?但是到現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的經濟也在蓬勃的發展。2013年7月的時候,清華經管學院和MIT斯隆管理學院合作,推出全球MBA項目。這個全球MBA項目要實現的目標是什么?就是雙語制的教學,中國籍學生在這里要能用英語上課,他們畢業之后能把英語作為工作語言。外籍學生在畢業之后要能以中國的語言來溝通,或者說是生活,這是要求雙語制。當然在清華大學(微博)讀書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獲得對中國國情的深入了解。不光是了解,還要深入到根基。?
?我們還與MIT合作推出了一個教學模塊,被稱為“三明治模塊”。今年度,MIT的兩位教授到清華經管學院來,為這兒的MBA學生授兩門完整的創業創新課程。課程中間由清華MBA的高旭東教授帶領學生實地走訪8家公司,請出創業者來交流。這統稱為三明治模塊。此外,清華MBA的學生飛到MIT校園去上一個星期的課程。“三明治模塊”加“MIT模塊”是我們全球MBA的一個核心或者是標志計劃。我們要全球視野,但是你不出去也不行。但是現在時間越來越寶貴,很多同學都不能去得太久。我們的合作院校有100所左右,每學期給我們的MBA學生開放100個互惠交換名額,但是只有50多人申請。所以在中國讀MBA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也是我另外定義的,國際化已經成為過去式,國際化是當你相對弱勢的時候,你認為國外是先進的,要出去學習。現在的情況是,外企到中國來營業,他們要雇中國人。中國的企業要到外國去營業。我們國有企業和其他企業的一些負責人就說,我們想去這個國家經營,但是我們去哪里找人呢?這就是我們做教育的目標,我們培養的學生要能夠在全球工作。現在我們已經處在全球化的階段,我們本身就是世界的重要成份。離開了中國元素,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全球。?
?未來20年中國商學院的風貌?
?我想這要分2020年和2030年來說。到2020年的時候,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人均收入翻倍了,人們更有錢了,也就是理論上來說,人們可以去全球的商學院,更多的人可以去讀MBA了。但我認為,那個時候更多的人會選擇在中國一流的商學院讀全球化的MBA。為什么?當然你需要一個完整的體系和視野,尤其是視野不是書本,包括你在和誰交流,和誰說話,這會影響你自我的判斷和信心。這就是體驗式的學習,這樣的項目在中國是有的,有若干個,當然我們也在努力,做其中最好的一個。所以2020年會有更多有能力的人,年輕人想讀中國的MBA。另外,更多外國人想讀中國的MBA,尤其是海外的華裔,他們可能在海外定居很多年了,在海外上的大學。但是當他們看到中國崛起時,他們內心是興奮的,對他們的自我價值觀也會產生巨大改變。如何尋根?尋根的時候要有實際的收益,不只是回來看看文化。?
?目前已經有這個趨勢,海外華裔,或者說海外華裔的后代孩子希望能夠在中國讀研究生。當然也有很多讀本科的。但是更大的需求,是當他在海外讀了大學之后,回到中國發現,光拿一個外國的學位在中國已經不靈了。第一,他不了解中國國情,第二,他沒有中國根基,第三,中國人已經不在乎海外學位了。所以得有一個國內大學的學位。?
?當然我們也面臨現實的困難,空氣質量越來越糟,這是一個挑戰。但是到2020年,這個趨勢會越來越強,而且我們畢業的學生會越來越具有競爭力。到那時候,清華全球MBA的畢業生可以讓你看不出來,是在中國上的MBA。另外一個,我們的中文MBA項目學生入學的年齡在31-33歲左右,他們大多數現在已經是企業的中層,有一些是企業的高層,也有很多是自己做企業創始人的。這些人在2020年的時候已經會對企業、對產業有重要的影響力,有很多新型的企業是他們開創的。到2030年之后,前面所述的境況是以遞進的速度持續發展的。所以如何迎接這些挑戰,是清華MBA下一步,也包括兄弟院校,中國的MBA項目面臨的一個挑戰。
更多在職研究生資訊請登錄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查看。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