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大學農學院前身為寧夏農學院,始建于1958年9月。1962年9月,寧夏農學院與寧夏師范學院、寧夏醫學院合并成立寧夏大學。1971年,寧夏大學農學系、畜牧系和林學系與永寧農校合并組建寧夏農學院,從寧夏大學遷至永寧王太堡,獨立辦學30余載。2002年,寧夏農學院與寧夏大學合并,由其中的農學系、園林系、動科系、食品系組建了寧夏大學農學院。
學院現有農學、園林、動物科學、食品科學4個系;有農學、植保、農業資源與環境、園藝、林學、園林、動物科學、動物醫學、草業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10個本科專業和7個專業方向,草學、畜牧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博士后流動站,作物學、園藝學、草學、畜牧學、獸醫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業資源與利用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農業碩士、獸醫碩士、林業碩士3個專業學位點;擁有草業科學國家級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草業科學、臨床獸醫3個自治區重點學科,草學、園藝學、食品科學與工程3個自治區優勢特色學科,蔬菜學、植物營養學等7個校級重點學科,草學是自治區政府確定的全國一流建設學科,園藝學是西部一流建設學科;有3個國家優勢特色專業,5個自治區優勢特色專業;1個國家教學團隊,3個自治區教學團隊,5個自治區科技創新團隊。有1個區級農科實訓示范中心,15個專業實驗室;1個自治區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1個校內農科實踐實訓基地和49個校外實習基地。在校全日制學術型博士59人、全日制學術型碩士180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443人、非全日制碩士68人,在校本科生1296人。
學院現有教職工165人(含勞務派遣6人,截止2020年4月),其中專任教師142人,教授55人,副教授65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99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6.7%;現有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115人。聘請兼職教授11人,柔性引進院士6人、著名專家5人。3名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名教師享受自治區政府特殊津貼;有6名教師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名老師入選農業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2名教師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0名教師入選自治區“新世紀313人才工程”,3名教師入選自治區“國內引才312計劃”;1名教師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名教師獲“自治區教學名師”稱號;1名教師獲“塞上農業專家”稱號;3名教師入選“自治區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養計劃”。7名教師入選“青年托舉人才工程”。
學院建有西北土地退化與生態恢復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草地生態研究室、寧夏現代設施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肉品加工與質量安全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食品微生物應用技術與安全部控制重點實驗室、寧夏優勢特色作物現代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5個自治區級創新平臺,建有優勢作物、草畜產業等5個院士工作站,特色畜禽資源遺傳育種與高效利用等8個院級研究平臺。重點建設了12個新農村研究院特色產業服務基地,參與建成37個校外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提升了創新驅動與發展的條件。學院為農業部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寧夏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基地、銀川市農業技術和實用人才培訓基地。
2016年到2019年,獲批各類項目324項,總經費1.9776億元;其中區級以上縱向項目18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0項),立項經費1.6754億。先后發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論文50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28部;鑒定成果30余項,獲各類科技獎項50余項,其中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2項,寧夏青年科技獎1項;專利授權28項、軟件著作知識產權2項,制定地方標準14項,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6次。
學院每年選派5~10名教師、3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國外高校院所進修訪學,邀請10~20名國外專家來院講學交流;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美國密蘇里州立大學、新西蘭梅西大學、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日本島根大學等院校開展合作與交流。跟蹤學科前沿,拓展學術視野,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辦學水平。
經過6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形成較為完備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體系,先后為社會各界培養和輸送了各類高級農業科技和管理人才23000余人,形成了一大批標志性科研成果,為寧夏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與科技支撐,撐起寧夏農業的一片藍天。
?。〝祿掠?02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