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科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25年光華大學商科銀行學系和重慶大學商學院銀保系。50年代在財政系下設財政信貸專業。1978年恢復招生,在財政金融系設立金融學專業,1979年成立金融系,首任系主任為著名貨幣學家何高著教授,其后曾康霖教授、馮肇伯教授、劉錫良教授、殷孟波教授先后任金融系主任。1981年獲批貨幣銀行學碩士學位點,1990年獲批貨幣銀行學博士學位點。1986年國際金融教研室劃出成立國際經濟系,1991年保險教研室劃出成立保險系。1997年全校系改院,以金融系為基礎、并入國際經濟系國際金融教研室以及農經系農村金融教研室組建金融學院,殷孟波教授任院長;其后張橋云教授、趙靜梅教授擔任院長。1997年保險系改為保險學院。2008年成立證券與期貨學院。2022年保險學院、證券與期貨學院與原金融學院合并組建成新的金融學院,王擎教授任院長。1996年金融學被評為四川省重點學科,1997年金融學被評為中國人民銀行行屬重點學科,金融學專業開始招收博士后;2000年設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金融研究中心;2002年金融學科在教育部組織的評審中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一,被評為首批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再次通過教育部全國重點學科評審,蟬聯國家重點學科;2011年,985工程“金融學科群與中國金融創新發展”優勢學科創新平臺正式立項建設;2017年,應用經濟學入選國家一流學科;2019年-2020年,金融學、保險學、金融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科名師薈萃。知名學者如彭迪先、何高著、梅遠謀、程英琦、溫嗣芳、柯瑞祺、汪桂馨等先后在此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改革開放后,涌現出一大批著名金融學者,如曾康霖、何澤榮、馮肇伯、劉錫良、卓志、殷孟波、林義、陳野華等?,F有全職教師130余人,其中教授占21.3%,副教授占49.6%,海外博士占38.6%。入選國家級、省部級人才項目或獲得省部級以上榮譽38人次。其中,國家級人才工程入選者4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3名,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頒發的“金融學杰出教師獎”獲得者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霍英東)1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4名,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名;四川省省級人才工程入選者12名,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4名,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選3名,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家2名,四川省教書育人名師2名,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1名。
學院具有本碩博三個辦學層次,本科專業(方向)14個、碩士專業7個、博士專業5個,下設金融系、金融工程與金融科技系、保險與精算系、證券與期貨系。金融系下設金融學專業、金融學(雙語實驗班)、金融學(金融與理財實驗班)、金融學(CFA國際化實驗班)、金融學(大數據與財富管理實驗班);金融工程與金融科技系下設金融工程專業、金融科技專業、信用管理專業、金融學(智能金融與區塊鏈金融);保險與精算系下設保險學專業、保險學(財務與會計雙語實驗班)、保險學(精算雙語實驗班)、精算學專業、保險學(保險科技光華創新實驗班);證券與期貨系下設金融學(證券與期貨方向)。在校本科生約4000人、研究生1460余人、博士生160余人。
近五年,在中外文一流期刊發表論文110余篇,出版專著50余本;獲批國家社科基金、自科基金、教育部項目50余項;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以上獎項10余項;10余篇報告獲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1篇報告獲習近平總書記批示。
學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建設“金融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聯合學士學位項目;與中國建設銀行合作共建“大數據與財富管理實驗班”;與成都市政府、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道富銀行合作成立金融科技國際聯合實驗室,每年舉辦國際金融科技論壇,每年舉辦“成都八零”金融科技產品研發與設計大賽、西部量化交易大賽、金融科技建模大賽、信用評級大賽等專業學術競賽。近年來,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各類專業競獎項200余項,榮獲省級以上創新創業類競賽獎項十余項;學生總體就業率約95%,其中總體深造率約55%,境外深造者中70%進入QS排名前100的學校。2017年人民日報《民生周刊》發布應屆本科畢業生起薪均值調查,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專業排名全國高校第一。
學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堅持“四個面向”,以“培養金融領袖,引領知識創新”為發展愿景,凝練“誠信、創新、開放”的院訓,構建服務國家、行業重大需求的金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中國特色金融理論體系建設,促進中國特色金融實踐創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