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深入學習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把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擺在重要位置,探索打造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著力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抓好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培育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推行“聯結心理”的體驗教學。加強心理健康課程建設,依托心理素質拓展基地,充分發揮體驗式教學在第一、第二課堂的重要作用,不斷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第一課堂著力加強心理知識教育,自2012年起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編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材,持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課程滿意度達97%以上。打造《健康心理學》《幸福學》等12門選修課,教育學生掌握必要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在學習與體驗中促進心理聯結,每年覆蓋5000余人次。第二課堂注重培育積極心理品質,開展覆蓋全體本科生的“心動四季 幸福北洋”系列活動和覆蓋全體研究生的“幸福四季”素質拓展活動,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體系。圍繞宿舍人際關系、學業壓力等突出問題,開展“一米陽光”宿舍工程,加強宿舍內外人際聯結,累計有1.5萬余人次參與。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學生思政工作,通過黨團日活動開展心理素質拓展、團體輔導,心理中心教師和輔導員共同開設30余個“心靈成長”工作坊;面向班級心理委員、宿舍長、心理協會成員等,開展心理知識和技能培訓,有效提升朋輩互助力量。
構建“無縫鏈接”的工作模式。為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生需求,構建“心理篩查-心理咨詢-門診治療-危機干預-住院治療-全程跟進”的工作模式。全過程抓好心理健康服務,確保學生從入學到畢業都能及時接受心理幫助、干預和康復服務。開展新生全覆蓋心理篩查,全面摸底學生心理素質基礎;為心理困惑的學生提供發展性咨詢和輔導,幫助其自我完善;開設心理門診,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開展心理治療,緩解其癥狀,有效填補校內心理咨詢與校外精神衛生機構之間的盲區。全方位保障學生身心健康,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心理育人網絡體系,在學院和“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心理輔導站,為不同類型學生建立檔案,第一時間掌握、研判學生問題。建立專業心理教師24小時值班制度,及時為學院提供指導與支持。全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持續拓展學生心理干預方式,從個體干預、小組干預的方式,發展為學院副書記、輔導員、本科生班主任、研究生導師與學生、家長、心理咨詢師、專業醫生等共同參與的多元會商干預機制,實現“家、校、醫”信息共享、通力協作,有效匯聚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合力。
堅持“兼顧研實”的優良傳統。自2003年起,建立“教育、咨詢、治療、研究”四位一體工作機制,發揮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搭建多領域協同創新研究機制,形成研究與實務相互促進的工作特色。潛心研究,不斷解決實務問題。心理中心長期致力于學生心理問題和干預機制研究,承擔《致命性心理危機的心理機制和干預策略研究》《數字時代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形成機制、評估系統和網絡干預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努力以高水平科研助力解決危機干預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實相長,促進育人實效提升。探索構建心理健康評估體系,應用于心理預防、咨詢、治療全周期;從人格、運動、認知神經、孤獨感研究等方面開展學生健康心理機制研究,以積極心理學、團體動力學為基礎,通過體驗式教學和運動干預的方式進行心理特質和團體效能研究。主動服務,推動經驗交流共享。開通面向全國的跨省心理熱線,開展跨區域心理干預培訓等,舉辦國際心理危機學術研討會,努力推廣學校心理干預工作經驗。
培育“協同勝任”的工作隊伍。構建全員心理育人的工作格局,發揮協同育人合力,為學生心理健康保駕護航。選優配強專業隊伍,作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工作委員會天津督導點掛靠單位和注冊實習機構,打通臨床人才培養路徑,助推專兼職心理教師提升臨床技能,打造一支由專兼職心理教師、心理評估專家、精神科醫生、注冊督導師、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構成的專業隊伍。不斷提升專業能力,積極促進輔導員隊伍與專職心理教師隊伍協同聯動,組織輔導員參與“第一課堂”課程建設改革和心理問題研究,提升其心理健康工作理論水平;開展專題培訓、心理沙龍、素質拓展等,培養其談心談話、團體輔導等心理健康工作基本技能;通過兼職擔任心理咨詢師、處理危機事件等,鍛煉其心理健康工作實踐能力。積極強化協同育人,加強研究生導師、班主任等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能力培訓,編寫《教師心理育人工作手冊》,錄制心理育人培訓微課,不斷提高專業教師心理育人能力。
您填的信息已提交,老師會在24小時之內與您聯系
如果還有其他疑問請撥打以下電話
上一篇: 天津大學“四維發力”做好資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