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證
結業證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22-05-07 16:28:23
經濟科學涉及區域問題已有久遠的歷史,但由零散的論述上升為系統的理論還是近百年的事情。研究區域問題的經濟科學最早稱為空間經濟學,以后又出現了區域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又稱區位經濟學,也稱區位理論,是研究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和分布規律的科學。具體地說,是研究一定的經濟活動為什么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進行,以及一定的經濟設施為什么會建立在一定的地域范圍之內。
空間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創立的科學,開始以研究經濟區位問題為主要內容。在16世紀至18世紀300年間,西歐封建社會制度迅速瓦解,工場手工業獲得了蓬勃發展,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這一時期,西歐出現了一批新興城市。
城市手工工場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因此,當時注重的是單一因素的研究,概括地說,當時西歐經濟發展的特點,就一個城市來說,是集中的;就整個國家來說,又是分散的。由于生產分散,交通不便,經濟上又缺乏聯系,勢必造成經濟上的孤立發展。與這種封閉經濟相適應的生產力布局也必然孤立化。
德國經濟學家屠能的《孤立國》,就是這個時代的產兒。這種封閉型的區位理論之所以首先在德國產生,有它歷史的原因。德國經過30年戰爭之后,全國境內有名無實的神圣羅馬帝國分裂為眾多的各自為政的小邦。
在諸侯林立,四分五裂的條件下,造成內部關卡林立,商品法規和度量衡制度五花八門,貨幣流通極為混亂,各邦使用的貨幣達6000種。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8世紀末葉,由于拿破侖的武裝占領,強行合并一些諸侯小邦,情況才稍有改變。
但是,德國仍然分成38個邦國,封建割據依然存在。在這個時期,生產的社會化程度還相當低下,國內經濟往來困難重重,這就必然形成一個一個的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區,在經濟上就如同一個一個的“孤立國”。正是在這種生產方式下,于18世紀末葉,屠能提出了第一個生產區位理論“孤立國”區位理論。
這種理論在今天看來也許幼稚,但它卻恰當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經濟特征,從而奠定了空間經濟學的基礎。屠能的區位理論主要研究運輸單一因素,并以運輸因素確定生產配置定向。屠能假定孤立國是天然均一的大平原,這個大平原是以只有單個的市場,單個的城,單個的食品供應點為條件構成的空間。
屠能依據運輸距離的遠近確定最佳配置點,形成“屠能環”。“屠能環”包括6個環形區,在每個環形區里確定某一產品的生產:第一區為自由農作區;第二區為林業區;第三、四、五區為輪作區;第六區為放牧區。這些經濟區的劃分,僅僅考慮的是運輸因素。單一區位因素的研究,盡管起到了開拓的作用,但在社會化生產體系中又顯得遠不夠了。
18世紀后半期至19世紀后半期的100年間,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工業生產的集中和規模的擴大,交通運輸的發展和經濟聯系的加強,自由競爭的加劇和市場的擴大,都要求經濟區位考慮多種因素。德國經濟學家韋伯于1909年發表的《區位原論》一書,為空間經濟學揭開了新的篇章。
韋伯保留了屠能的運輸因素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對勞動力因素和集聚因素進行了研究。韋伯把降低成本作為工業區位的原則,然后對影響成本的因素進行取舍。韋伯把基本因素和次要因素加以區別,視次要因素為常數,不引入現實區位模型。
他假定某一特定地區的氣候條件相同;文化、經濟與政治制度一樣;原料分布已預先確定;消費地點已預先安排;勞動力分布均勻充分;運輸是重量和距離的函數。韋伯在做出上述假定之后,就著手研究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集聚三個因素對區位的作用。他運用幾何研究方法,著重分析了運輸費用對工業區位的影響,并把最小費用點作為工業區位最佳點。
在運輸成本與勞動力成本兩種因素同時影響企業區位的情況下,企業要移向廉價勞動力地區。同樣,在三種因素同時需要考慮時,集聚帶來的經濟利益大于因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節省所帶來的利益,則企業應以集聚為定向。
19世紀中葉,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壟斷組織形成以后,新的競爭形式代替了自由競爭形式。在壟斷組織之間,競爭的手段主要不是依靠改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而是憑借實力,看誰能壟斷市場,壟斷原材料、交通工具和熟練勞動力。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生產區位首先考慮的并不是技術、成本一類的問題,而是能否進入這個地區的市場。壟斷資本主義的這一特點,必然引起生產配置的變化。這時,市場因素開始突出起來,于是產生了市場區位理論。市場區位理論的系統闡述者是德國經濟學家廖施。
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是從降低成本出發,通過降低成本取得最大利潤;廖施的市場區位理論是從壟斷市場出發,通過壟斷市場取得最大利潤。廖施為了論證市場對生產區位的影響,和韋伯一樣,提出了各種前提假設:假定在各個方向上具有相同運輸條件的區域;具有平均分布的原料;具有均衡分布的人口;具有相同偏好的居民。
接著,他對市場區、市場網、經濟景觀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論述。廖施的市場區位理論基本反映了壟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點,對后來的研究者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方式又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1)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使生產區位的確定不僅要考慮經濟因素,還必須考慮社會因素;(2)管理革命使生產區位的確定還必須考慮各種行為因素;(3)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改變,更使生產區位的內容復雜化。
鑒于上述原因,區位理論開始向多因素方向發展。美國學者伊薩德認為,合理的生產區位應通過綜合分析確定。他通過對運費率、勞動力、價格、貿易、競爭、集聚、經濟區的規模、經濟的地域特點諸因素的分析,選擇最佳配置點。
英國經濟學家登尼森認為,選擇生產區位,單有經濟因素,即使是多種經濟因素也是不夠的,還必須引進社會因素,諸如心理因素、政府干預因素,都會對經濟區位發生影響。由于多種經濟因素和多種社會因素的綜合分析,使西方區位理論進一步完善化了。
綜觀以上四個時期,可以大致看出西方區位理論發展的大致輪廓?!扒笆虏煌?后事之師”,每種區位理論的發展,都吸收了前人的成果。正是這種連續性,使西方創立的空間經濟學形成了一個渾然整體。
區域經濟學
如果說空間經濟學或區位經濟學是西方的產物,那末,區域經濟學則是東、西方共同研究的結果。區域經濟學顯然是借鑒了西方區位理論的某些研究成果,但在學科發展中,又注入了一些新的特點。區域經濟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在一定自然區域或行政區域中變化或運動的規律及其作用、機制的科學。區域是指一定的地理空間。
區域可以是一省或幾省,也可以是省以下的地區以及跨越行政區劃的經濟區。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由于礦產資源、人口分布、交通條件、政治制度以及工農業的發展水平,在不同的地理區域有其不同的形態或不同的分布狀況,而這些因素對社會經濟活動及其生產過程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
從各個不同地理區域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經濟現象運動的具體特點以及經濟活動隨地理區域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進一步科學地計劃和管理經濟的客觀需要。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目的在于為按地域組織經濟活動提供科學依據,從而為整個國家的經濟戰略和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奠定科學的基礎。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任務,是在對全國區域體系和每個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及經濟結構進行綜合研究的基礎上,揭示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區域經濟學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四個方面:(1)區域經濟理論。
包括國民經濟發展的地域比例,區域經濟的形成和發展,經濟區劃和經濟區綜合發展,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與地區計劃的關系,區域經濟發展的預測和模型等等。(2)生產力布局理論。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生產力布局的主要理論是,科學技術進步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區域社會問題、地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地域生產的組織形式。
(3)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主要研究各地區經濟結構的建立和發展,區域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國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價格的地區差異等等。(4)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
結語
區域經濟學要著重解決好以下的綜合性問題:(1)保證實行有計劃的地區分工,確定各個地區在國家統一計劃經濟體系中的最優生產專業化;(2)提高各個地區經濟活動的經濟效益;(3)完善地區內部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4)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5)為居民的勞動、生活和休息創造應有的社會條件;(6)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
上一篇: 在職研究生申碩流程(同等學力)
下一篇: 暫無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