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經濟視野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新論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1-10-22 14:08:19
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并宣布到2050年英國能源發展的總目標,是把英國建成為低碳經濟的國家。
2007年7月,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德國希望在2020年,國內的低碳產業要超過汽車產業;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低碳社會行動計劃草案可以說,近幾年來,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回應全球變暖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挑戰的熱門話題,它將有望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未來的重要戰略選擇。
l、低碳經濟概念的新界定2007年9月8日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J坩阢)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鄭重提出四項低碳發展建議,表明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理念和決心。2008年6月27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要大力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堅持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2009年8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妥善應對氣候變化,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人類社會生存和各國發展。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充分認識到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因此,要立足于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科學發展,全面實施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工業、建筑、交通體系,開展低碳經濟試點示范等。然而,在我國,低碳經濟似乎還是一個不很熟悉的概念。
從現有的定義和解釋來看,低碳經濟是指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經濟,實質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的經濟。它的核心是要通過技術創新,盡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實現經濟社會的清潔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這種概括無疑是正確的,但沒有揭示出低碳經濟發展和發展的可持續性的內在統一。因此,筆者另辟蹊徑,把它納入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的理論框架,將其基本內涵和外延表述為:低碳經濟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碳排放量和生態環境代價及社會經濟成本最低的經濟,是一種能夠改善地球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生態可持續性很強的經濟。它有兩個基本點:①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經濟活動低碳化,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盡可能減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獲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效益;②它是包括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在內的社會再生產全過程的能源消費生態化,形成低碳能源和無碳能源的國民經濟體系,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這種新解說,一是把低碳經濟的本質界定為可持續發展經濟;二是把發展低碳經濟的基本目標規定為保證生態經濟社會有機整體的清潔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完全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三是不僅強調整個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經濟活動的低碳化發展,而且強調整個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的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這樣,發展低碳經濟,就能實現現代經濟發展和這種發展的可持續性的內在統一。因此,發展低碳經濟理論,與其說是一種經濟發展理論,還不如說它是一種可持續經濟發展理論。它的形象概括與現實形態就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理論。
2、發展低碳經濟是推動我國科學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戰略任務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工業文明發展模式,導致了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其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使全球氣候變暖;而使用化石燃料這種高碳能源是產生這種生態環境災難的主要原因。大氣中溫室氣體主要是C02,它對地球增溫起50%的作用。據本世紀初監測結果顯示,1880年,大氣c02濃度為280 ppm(百萬分率),1950為310 ptma,1988年為351 ppm,1991年為383 ppm,目前上升為400 ppm。地球生態系統自凈C02的能力每年只有30億t,每年剩下200多億t殘留在大氣層中,使地球生態系統不堪重負。長此下去,氣候將更為反復無常,氣象災害范圍更大、更頻繁和更嚴重,將會帶來致命的生態環境災難,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控制大氣中c02濃度增加,緩解全球氣候變暖,是現代人類得以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
全球氣候變暖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促使人們對工業文明時代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進行深刻反思。因而,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政府都極其重視發展低碳經濟,促進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正在形成勢不可擋的時代潮流。當今中國仍然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等化石燃料為主體的經濟,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比重一般為2/3,2007年高達69.5%。這種典型的碳基能源經濟,使我國經濟和能源結構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我國C02排放強度相對較高。1994年C02排放量在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所占比重為76%,到2004年上升為83%。目前C02排放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預測到2025年左右,將與美國并駕齊驅;2050年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因而我國節能減排形勢非常嚴峻,其壓力極為巨大。
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是對我國科學發展的挑戰,也是檢驗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的試金石。這在客觀上要把清潔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作為科學發展的著力點和首要任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中國,推進中國經濟發展由高碳能源經濟向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的根本轉變,是中國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低代價發展的應有之義和戰略選擇,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值得強調的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2009年2月召開的第25屆理事會上鄭重地提出了“實行綠色新政、應對多重危機”的倡議,4月又公布了《全球綠色新政概要》報告。根據該倡議和報告,綠色新政的計劃和措施近期目標,是要復蘇全球經濟,保證并增加就業,保護弱勢群體;中期目標是減輕經濟對碳的依賴,減輕生態系統退化,使經濟走上清潔、穩定的發展軌道。綠色新政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國主要國家和集團積極響應。如奧巴馬政府推出綠色經濟復興計劃實施以優先發展清潔能源、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為內容的綠色能源與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因此,從各國應對金融危機,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中,我們看到了以開發清潔能源、新能源和節能減排產業等為基本內容的綠色產業革命正在悄然興起,展現出向節能低碳的更為綠色的全球經濟轉變的良好勢頭,我國應當抓住這個最好時機,把加快實施低碳經濟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及早開展發展低碳經濟的各項行動,使整個社會生產與再生產活動盡早步入低碳化軌道,促進中國生態經濟社會協調與可持續發展。
3、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所在是進行能源經濟的生態革命發展低碳經濟,需要一場深刻的能源革命。
“發展低碳經濟,實質上就是對現代經濟運行與發展進行一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構建一種溫室氣體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經濟發展模式。這場能源經濟革命的基本目標,是努力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兩個根本轉變:一是現代經濟發展由以碳基能源為基礎的不可持續發展經濟,向以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根本轉變;二是能源消費結構由高碳型黑色結構,向低碳與無碳型綠色結構的根本轉變。”這場深刻的能源經濟革命之所以深刻,就在于發展能源產業必須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的生態化轉變,實現能源產業結構的全面生態化,形成綠色能源產業結構,這是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以及整個現代經濟發展綠化的能源基礎。這是因為,當今人類文明發展需要一場深刻的生態革命,推進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化轉變,實現人類生存方式的全面生態化。其關鍵又在于經濟領域里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生態革命,實現現代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全面生態化。它在本質上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可持續革命。因此,21世紀能源產業結構得以優化與升級的根本標志,就是進行一場徹底的能源經濟的生態革命,推進能源產業結構由高碳型黑色能源產業結構,向低碳與無碳型綠色能源產業結構的根本轉變,最終建立起綠色能源產業經濟體系。這是發展低碳經濟,開展能源經濟生態革命的實質與方向。
我國學術界提出發展低碳經濟,進行能源經濟革命應當分近期、中期、長期三個目標:“在近期,我國應當把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作為重點,不斷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持續能源、低碳和固碳技術的開發;在中期要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進氫燃料電池等新能源技術以及碳收集與埋存技術應用;更長遠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潔凈煤、先進核能等為主體的可持續能源體系。”訓2這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應當說,是有實踐指導意義的。
發展低碳經濟進行能源產業的生態革命,其基本內容,應該有這樣幾個方面:①大力推進化石能源生態化,加強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這是目前利用高碳能源產業結構綠化的主要方向,是目前發展低碳經濟,構建綠色能源消費體系的基本任務。必須對煤炭進行低碳化和無碳化處理,盡力加強高碳的化石能源低碳化與無碳化的利用,達到煤炭石油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這是我國實現清潔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②積極發展新能源,著力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綠化。圍繞新能源所形成的綠色能源產業群,有可能成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和綠色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③優先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逐步建立國家可持續能源體系。清潔可再生資源就是綠色能源,甚至可以說是零碳能源。因此,積極發展清潔可再生能源,是今后優化能源結構、發展綠色能源的根本方向。
奧巴馬政府的綠色經濟復興計劃中,實施綠色能源戰略,到2012年美國電力總量的10%將來自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2025年這一比例達到25%。200r7年我國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定:可持續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將從目前的7%增加到2010年的10%和2020年的15%。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實現我國的低碳發展,不斷提高我國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向低碳無碳富氫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低碳與無碳能源經濟體系,最后建立起國家可持續能源體系。
4、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正確認識與處理幾個重要關系
4.1低碳經濟與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關系低碳經濟在本質上不僅是生態經濟,更是可持續發展經濟,是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發展。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實現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與根本途徑,是構建生態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模式一個核心內容,也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理想形態。
4.2低碳經濟與綠色經濟的關系發展綠色經濟要求人們經濟活動從高耗資源能源、高污染環境與高損生態的非持續發展經濟到資源能源消耗最少化、環境污染最輕化與生態損害最小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根本轉變。因此,兩者在本質上完全一致,應該說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綠色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現實的具體的實現形式,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的最基本的實現形態。
4.3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的關系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兩者本質內涵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綠色經濟,但也有區別。發展低碳經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選擇、最佳體現與首選途徑,并向循環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中,“最少的廢物排放”,首先應該是碳排放量最小化與無碳化。因此,發展循環經濟要求發展低碳經濟;而低碳經濟發展就成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
4.4發展低碳經濟與建設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的關系工業文明時代的經濟是碳基能源經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生態文明時代的經濟是低碳無碳能源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推進能源經濟革命的兩個根本轉變,使高碳經濟與能源結構向低碳無碳經濟與能源結構轉型,就體現著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因而,發展低碳經濟就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標志。低碳經濟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涵與核心內容。發展低碳經濟是“兩型社會”的應有之義與首要環節。低碳經濟發展越早越快,實現“兩型社會”建設的目標就越早越快。建設生態文明和“兩型社會”,就必須且應當發展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建設既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載體,其發展水平又是判斷“兩型社會”建設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5、發展低碳經濟的幾點建議發展低碳經濟,實現低碳發展,是發展綠色經濟的系統工程。
我們應該立足于中國國情,把加快低碳經濟建設同建設生態文明,加強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經濟建設、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
5.1提高認識。制定規劃通過大力宣傳,樹立低碳經濟與低碳發展的新概念,使發展低碳經濟,過低碳生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深入人心,人人明白并自覺行動。與此同時,各級政府要把發展低碳經濟、推進低碳發展放在議事El程上來,作出發展規劃;并把節能減排的約束性指標納入發展低碳經濟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措施。
5.2加強綠色能源技術創新.形成低碳與無碳經濟技術體系應對氣候變化的解決方案,在于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技術,進行綠色能源技術創新。這就是清潔能源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及低碳與無碳技術。高度重視和大力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和先進低碳技術研究、開發、運用與推廣,形成綠色能源技術體系和低碳與無碳國民經濟技術體系,以保證實現中國現代經濟的低碳化與無碳化發展。
5.3加強綠色制度創新。形成低碳與無碳發展體制機制完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要方向,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生態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形成社會主義可持續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及通過這種綠色制度創新,推動低碳經濟與低碳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應當有步驟地、有重點地推進發展低碳經濟的各項體制機制創新。主要有:
產業結構綠化的體制機制創新、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碳減排交易的體制機制創新、綠色信貸體系的體制機制創新、綠色科技與綠色能源技術的體制機制創薪、與低碳發展相適應的綠色管理體制機制創額、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法制保障體制,形成低碳發展、清潔發展、綠色發展的法制機制等。
5.4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政府為主導,公民廣泛參與發展低碳經濟在實質上不僅是社會生產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而且是社會生活方式與人類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因此,低碳發展,人人有責,低碳發展參與大眾化。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引領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培育全民低碳發展意識,使低碳發展成為全社會的一種社會公德,營造低碳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文化氛圍:政府和社會組織運用多種手段引導公民從高碳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向低碳與無碳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方式轉變,形成低碳發展參與大眾化。
上一篇: 標準的形成及其與國際貿易關系綜述
下一篇: 宏觀信息對中國股票收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