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的形成及其與國際貿易關系綜述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1-10-22 14:04:53
0 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標準在心際貿易中的作用日趨顯著。世界貿易組織(WT0)在2005年的年度報告《貿易、標準與WTO))中指出:在過去幾十年暈,標準以驚人的速度在國際貿易中廣泛應用。一方面,國際標準有助于確保各國的技術互相兼容.使消費者了解在固外生產的產品信息或它國從而降低交易費用,促進同際貿易:但另一方面,在標準對國際貿易體現出促進效應的同時.標準也可以成為貿易保護措施。有研究統汁顯示,技術性貿易壁壘占所有貿易壁壘的比例已由二十世紀70年代的30%上升到現在的80%。而標準正是技術性貿易壁壘的主要形式。
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學者對于標準與貿易問關系的研究不斷發展。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標準的形成原崗與過程、標準在國家中相互認可、標準化活動塒國際貿易的影響以及標準的福利效應等,并取得了大培研究成果,代表性的學者包括Greenstein、Casella、Swann和Blind等人。
總體來說.標準與國際貿易的關系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其一,標準是如何產生并發展起來的;其二,標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本文將塒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進行回顧,并展望后續可能的研究方向。由于標準已成為閏際貿易游戲規則的霞要組成部分。岡此對相關領域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分析,將對深入了解和把握標準與圈際貿易的關系及制定有效的標準化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標準的形成通過對現有研究的考察可以發現。
企業的市場行為、標準化組織或廠商組織的運作以及政府行為都是標準產生。相關研究從這3個方面探討了標準形成的動機和過程,并分析了各種情形的利弊,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企業問的競爭、對利潤的小斷追求以及技術創新上的競爭是企業參與標準形成過程的主要動機:競爭的加劇、各國保護本閏食業利益的壁壘政策、市場的分割、消費者偏好的多樣性以及技術創新的不確定性等岡素.使得廠商問形成圍際標準化組織。以便更自.效地進行標準的制定和推廣;政府出于保護本國消費者和廠商的利益以及克服市場失靈現象等動機.也參與了標準的形成過程。
1.1標準來源于企業的市場行為企業參與標準形成的主要動機在于追逐利潤和擴大市場份額。標準經常是通過商人或倉、眥間的群體合作產生的.私人企業制定標準的動機在于可能會因此得到收益。
標準實際上是牛產商為實際利益。對于自身產品的技術說明或者是企業之問的正式約定。
Casella在這方面的研究具有蓖要意義.他建立了由企業和其所在罔家紺成的貿易模型.將企業與政府制定標準的行為放在一個背景進行對比研究。該研究表明,在開放的市場中,產品標準是通過企業的國家聯盟活動形成的,國家之問標準的融合協凋是在“底層”開展起來的,私人企業之間跨國界的合作.比瑪際條約或政府行為更加有效地進行著融合與協調。即使這樣的合作最后需要得到政府的批準.這些企業也會游說相關機構來支持并確認代表私人企業利益的國際標準。
但另一方面,一些研究也指出由企業來主導標準制定會產生一些問題。源于企業市場行為的標準,在產品應用較為廣泛的情況下是比較容易形成和發展的,但是在應用尚不普及的開始階段,總是很少有企業愿意去投入,大多數廠商都處于觀望狀態,不利于標準的有效制定與實施阢對企、№制定標準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企業聲譽、企業之間對彼此可信性的認知程度,以及調和各方不同利益的組織的形成制。Egan進一步指出:企業在各標準化組織層面上參與的程度,以及對因標準變化而變化的技術發展趨勢和產品改變的響應程度,也是影響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的因素。
1.2標準來源于企業組織或國際標準化組織的運作由企業組織來制定標準的優勢在于它將聚集相關產品所有的發展情況。可以在原本互相孤立的地區和場之間建立聯系。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標準制定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霞要的角色.而生產廠商在這樣的組織中具有顯著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企、№通過商業委員會的專家意見來影響標準的制定,和在信息獲取、技術創新、標準制定上進行合作和競爭等方面。
與其說標準是國家政府行為的產物,不如將其稱為“企業俱樂部”的一種公共產品。Casella開創性地、系統地提出并討論了這一觀點:標準是促進市場功能的公共產品,是由個人或企業一致實施的、代表一定質最和可信度的市場公共產品。企業組成的私人組織對政府確定的一般性提綱進行拓展、說明并加以確認,提供準確的標準為T業發展提供基礎。政府政策并不是標準與認證發生融合與協調的最主要原因,圍家政府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由于對產品技術發展信息的不充繞J7解,導致政府需要依靠私人組織來制定標準提綱。事火安全、健康以及環境的標準由政府來制定,而那些包括滿足政府特定目的的技術標準則交給了私人組織。Casella的研究對企業組織在標準化活動中的作用作出了較為清晰和完整的歸納。
大最數據與案例印證了上述觀點。作為德國在國際標準化機構中的代表的德國標準協會,其本身就是一個私人組織,協會的等家都就職于企業。由該組織制定的標準從1984年的12 000件增長到1993年的20 000件;美國有95%的電氣安全標準是由國家電氣協會制定的;由美國機械程坍會制定的鍋爐與壓力容器條例,在絕大多數州都已經被列入法律條文:歐洲電信標準化組織為了應對市場的快速整合,從一個國家公共壟斷組織轉變成具有靈活的組織結構的專業化的圍際企業聯盟。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是:什么是標準化聯盟的最優規模,聯盟的邊際在哪里,它們的構成情況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在這些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只有Casella指出標準化聯盟的構成情況主要取決于以下因素:市場的開放程度。
技術、偏好的分布,產品的多樣性以及經濟活動情況。但他沒有進一步討論國家標準化聯盟的起源,以及聯盟內成員問的利潤分配的均衡情況。
1.3由國家政府來制定標準Greenstein認為,如果廠商或者標準化組織在標準制定方面存在不足或者空白,那么政府對于標準的制定就具有垂要的意義。政府參與標準制定的動機.在于有時候沒有足夠的經濟刺激使私人或者標準制定組織去自愿制定標準,并且政府機構本來就擁有管理市場的預先控制權。他進一步指出,政府在制定標準行為上可以采用的選擇有:正式批準市場標準、影響標準的制定過程、強制制定標準。Sykes指出,可能會成為技術準則的標準可分為產品標準和產品管制。其中產品管制指的是那蝗由政府監督實施,且一旦不符合將受到嚴厲制裁的產品標準。Swann、Temple和Shurmer將這樣的標準定義為“制度的”標準。
Casella認為政府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作用在于為標準確立一個一般性的提綱.由政府產業部門主導的國家標準化聯盟則在國家合作的重點問題上提供建議。國家政府在這一過程中顯示了自身的存在.但政府政策并不是標準與認證發生融合與協調的最主要原因。
許多研究都對政府參與標準制定后可能產生的不利因素表示了擔憂并進行了討論。其中Greenstein、Swann和Egan等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們的研究結論可以歸納為:標準的利益相關者沒有被充分、全面地考慮,而那些擁有大量政治權利的群體的利益卻被過分地考慮:政治活動會夸大那些已經被承認的標準的損失和收益。進而扭曲相關信息;行政機構在作出決策時效率很低,喜歡維持現狀:參與標準制定過程中的政府人員沒有市場參與者那么專業,他們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并因而選擇了錯誤的標準。
2、標準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標準對國際貿易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即標準對貿易的阻礙作用與標準對貿易的促進作用。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研究強調了標準對國際貿易的抑制效應.并將其歸因于貿易保護和“過度的”健康與環境保證。
絕大多數研究認為存在貿易保護動機的標準是由國家政府制定的.而由廠商和廠商組織制定的標準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則很少有研究涉及。但是,處于壟斷地位的廠商制定的技術標準有可能阻礙技術進步和貿易活動。而且廠商問在標準領域的合作和聯系,有可能損害系統外第三方的利益。例如。Greenstein就在他的研究中指出:幾個企業合作通過串通價格損害其他競爭者的利益。他們的措施對現有企業有利,但有可能對潛在的進入者或者產品用戶形成損害。而大多數關于標準對國際貿易阻礙作用的研究很少對此作出論述。所以這方面的研究是有待加強和補充的。
許多標準在考慮公眾健康與安全的同時,也會由于對國外產品的歧視。而在與本國人民健康和福利無關的領域內對貿易產生限制。對國外產品施行歧視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政治動機:保護國內市場與廠商。為了保護本國市場,或者為本國企業帶來相對競爭優勢,國家政府可能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損害國外廠商的利益,從而阻礙國際貿易的進行。這樣的標準被定義為“非關稅肇壘”的標準。這樣的標準在國際貿易中具有“競爭劣勢”,因為特定國家標準的制定將大量減少進口。但可能也會對出口造成阻礙。Blind和Jungmittag對這樣的阻礙作用進行了更為系統的歸納:為了滿足國家標準而生產的產品,會因為與他國市場的標準及消費者偏好產生沖突而產生銷售困難的情況:國內廠商會因為滿足標準而提高生產成本并延緩產品的升級換代,而對于那些不需要應對這些標準的困外廠商和進口商來說,他們會岡為不需要滿足這樣的條件而提高競爭優勢并擴大對該國的出口。
令人遺憾的是.政府保護本國市場和本國企業的“好意”可能引起本國消費者和廠商“用腳投票”的現象。政府為了政治同的而運用強制手段推行產品標準,這些標準會岡不符合地方標準和認證而遭到地方廠商、消費者和供應商的抵制,這會阻礙貿易的進行。此外,由閆內政府和廠商制定的標準雖然排除了國外牛產廠商的競爭,有利于緩解圍內市場的競爭,但產品的生產成本會上漲從而降低廠商的利潤。對于一個僅滿足國內需求的本國廠商來說,符合標準并不會帶來需求的增加而只會增加成本。
另外.具有消費者健康保汪和環境保護等動機的標準也可能阻礙罔際貿易的進行。消費者和公眾對勞和環境標準的關注對國際貿易政策有著深遠的影響,這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消費者對不符合最低勞工或者環境標準的產品有所顧慮并可能抵制.從而導致貿易量的減少:那些較低的環境和勞工標準有可能在園界問擴散,從而問接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由于符合標準的產品與不符合標準的產品在消費過程中無法清楚地辨別,這就形成所謂“檸檬市場”。并造成了“劣幣”對“良幣”的驅逐效應。如果國內廠商被要求生產符合勞工和環境標準的產品,而進口產品不需要滿足這樣的標準時。這樣的勞工和環境標準將會在國際貿易中形成隱性的質量問題。
3、標準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相關研究表明,標準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體現非價格競爭優勢、影響產業內貿易。
學者們分別就標準在這兩個方面的表現形式及其作用機理展開探索。
3.1體現非價格競爭優勢現有研究認為標準體現的非價格競爭優勢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提高產品質量、創造規模優勢、成功食業共享的國家經濟環境、提供技術規格信息、提高售后服務質量、消費者需求把握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
各種類型的標準都可以發展成為貿易優勢從而促進國際貿易.優勢的形成來源于產品質量的提高或者規模經濟。國家競爭優勢理論在上世紀90年代風廉一時。
等人認為關于產品和生產的國家標準化系統,是成功企業所共享的國家經濟環境的構成因素之一,而這些罔家經濟環境下的岡素就是所謂的“國家競爭優勢”。具體而言.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技術轉化能力。對于其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是十分重要的,而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在其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CEC(1990)和OTA(1992)的研究報告也顯示:許多發達國家就是運用各種標準在與發展中困家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獲得利益的。此外,有學者指出:全球.場長期的市場份額發展不是由價格因素決定的.而是取決于產品質量和服務競爭的結果,而標準實施狀況和創新能力在背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wann、Temple和Shurmer(1996)在這方面的研究從思路到方法上都具有開創性。他們指H{:政府的標準化政策可以改善國家的貿易平衡狀況,但同時也使周內市場更加開放。標準的制定可以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并推動出口,但國家的產品標準現狀并不能簡單地被認為是一種增加口、減少戰略優勢,它對出口和進口都具有促進作用,只是對出口的推動作用更加顯著而已。
Swarm等人在研究中首次將閏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加以區別,并指出相塒于國際標準而言,罔家標準對貿易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后來的學者又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指出國家之問標準的對立對貿易是具有負面作用的,但國家之間在標準和技術規則方面的并行發展卻對貿易有益。這是因為國外廠商和消費者會因此更加清楚地r解因內資本和消費者的狀況,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隨著創新和技術轉移在一國范圍內的不斷進行,這個國家的技術薄弱產業的經濟影響力將不斷提高。
3.2影響產業內貿易這一方面的研究實際上是標準兼容性特點的研究在國際貿易領域的擴展和應用,其研究主要是從生產的專業化與分工、產品的共同標準以及國家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等角度展開的。相關研究表明,標準的實施使產業分類更加清晰、專業。從而促進了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標準的制定與實施使得對產品的分類與專業化更加可行,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專業化與多樣化,這些效應與標準制定對于貿易的一般推動力相結合,將會促進國際間產業內貿易的進行。此外,一項標準的公布可以使局部的、部門的以及區域的標準法規化并融入國際競爭中,促進使用相同標準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而這樣的法規化可以產生國際公認的產品尺寸、重量以及其它品質特征.這些因素都將促進產業內的交易并降低貿易壁壘。
BlindjJungmittag在相關研究中加入了創新這一兇素,他們指出不斷的產品創新和方法創新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加r國內外的市場需求,從而使得產業內貿易更加繁榮。但是標準對于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取決于區域大小以及它們的功能特性。此外,他們認為標準對產業內貿易的促進作用還體現在它將具有差異的產品標準化.而這對產業內貿易是十分重要的。
4、結論及研究
展望理論和實踐表明,標準在國際貿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從標準的形成來看,企業的市場行為、企業組織和周際標準化組織的運作以及國家的政府行為,是標準形成的主要原因。標準對國際貿易的作用效應是雙重的,其影響機制主要表現在: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影響產品的制造過程和生產成本。這樣的影響和改變引發了廠商行為的改變、政府的政策以及消費者的選擇,而政府、廠商和公眾的選擇影響了國際貿易的進行。
標準對國際貿易的阻礙作用主要根源于貿易保護和“過度的”健康與環境保證。政府是這類標準主要的制定者,而廠商在標準形成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這樣的標準會影響廠商的行為和消費者的選擇,從而影響丫國際貿易的進行。政府制定標準保護國內市場和廠商的愿望會阻礙貿易進行。并很有可能無法實現;而“過度的”健康與環境保護標準會減少消費需求,并造成“劣幣”對“良幣”的驅逐效應。標準對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主要從體現非價格競爭優勢和影響產業內貿易兩個方面表現m來。提高產品質量、創造規模優勢以及成功企業共享的國家經濟環境等因素,是標準的非價格競爭優勢的表現形式;而促進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源于標準的實施使產業分類更加清晰和專業。
通過相關研究的回顧.我們認為現有研究可能需要加強和補充的方面有:
(1)現有研究對廠商、標準化組織和國家政府參與標準形成過程的動機和作用做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但在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哪種因素會在標準的形成中起主導作用?隨著標準的不斷發展,這種主導因素會不會發生改變。為什么改變?諸如這樣的問題目前還缺乏足夠、系統的研究。因此,未來的研究需要進一步討論標準形成的動機和原因的作用機制。對它們在各種情況下起到的作用進行比較和說明.預測這些動機和原兇在什么條件下將表現出顯著的作用。
(2)在相關研究巾,只有Beaulieu和Gaisford等人將他們的研究重點放在了標準的制定、實施狀況與消費者和公眾選擇之間的關系上。而隨著全球化市場的不斷發展、信息溝通的13益便捷以及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廠商與消費者之間關于產品的信息不財稱狀況將得到改善,消費者和公眾的選擇行為對于商品營銷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重要,而目前該領域的研究比較缺乏。因此,關于標準化活動與消費者和公眾選擇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是需要加強和補充的,未來的研究需要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標準化活動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上,而不僅僅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廠商和政府活動上。
(3)現有的研究中基于學者自己構造的簡單模型的經濟學研究較多,對于標準制定和產生狀況與國際貿易間關系的實證研究不多;大鼉研究只是單純地指出標準對貿易的促進作用或者阻礙作用,缺乏在整體層面上對標準和國際貿易關系的分析,沒有意識到標準對貿易的影響作用是辯證的和有條件的。在我們考察的大量研究中,Swann等人(1996)首先對標準與囝際貿易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Bljnd和Junglllittag(2005)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這樣的實證研究目前還僅僅局限在發達國家之間,對于發展巾國家和發達國家之問的研究亟需補充和加強。此外,未來的研究需要對標準和貿易間關系的條件性作出更有力的分析,什么樣的標準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對哪些類型的貿易產生怎樣的影響,是促進還是阻礙?未來的研究需要對這一系列的問題作出回答。
上一篇: 金融創新與金融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
下一篇: 綠色經濟視野下的低碳經濟發展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