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充分發揮好地方德育資源的教育效能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2-09-14 16:35:40
德育是培養人品德的教育。良好品德的形成源自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與他們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觸及兒童內心世界的教育活動,才能引起他們的心靈共鳴。而地方德育資源中許多本地的歷史人物,民間傳說、文物古跡、風俗習慣等德育故事是學生身邊最直接、最能引起心靈共鳴的德育資源。如何發揮好這些地方德育資源的教育效能呢帶領孩子們尋訪古跡,讓他們了解家鄉悠久文明的歷史宿遷,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在這塊美麗肥沃的土地上,處處都留有祖先勤勞和智慧的印跡。我們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現場教學,一是帶領學生到皂河安瀾龍王廟、乾隆行宮、西楚霸王故里等文明古跡處,觀看雕梁畫棟,領略古建筑的風采。二是帶領孩子們走進圖書室,查看家鄉的文史資料、圖片;走進博物館,欣賞出土文物、民間古玩、古老的生產工具等,讓他們從中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三是組織孩子們畫占跡、講故事、寫家鄉的發展史,讓孩子在腦海中形象再現家鄉的歷史風貌。四是將家鄉的名人繪成畫像懸掛在校園畫廊里;將一件件動人的故事記載F 來陳列任學校圖書室以及文化宣傳欄里,處處彰顯地方德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五是開展一系列“家鄉的昨天、今天、明天”等以本土歷史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愛鄉之情以及為家鄉繁榮富強 努力拼搏的信心。
向孩子們介紹本地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事跡,讓他們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自周朝以來,宿遷曾涌現過元數英雄人物:家喻戶曉的西楚霸王項羽;抗日英雄楊四洪;英勇殺敵的彭雪楓? ? 這些都是可貴的“德育”資源。他們有的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有的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譜寫了許多壯麗的詩篇;他們是宿遷人民的驕傲。我們將這些英雄故事編成節目,在校內外演出;將這些名人的事跡整理成學生看得懂、聽得明白的故事、文章發表在校園網上,讓孩子們通過看、聽、講革命傳統故事,傳唱紅色少兒經典歌曲、尋訪學習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模范和先進人物活動,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珍惜時間,發奮學習。
介紹家鄉飛速發展情況,激發學生為家鄉富強而拼搏的豪情壯志在秦漢時期,被清代皇帝乾隆盛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的中國江蘇省宿遷市。
這個年輕的城市歷史悠久,境內有江蘇省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一一“下草灣文化遺址”。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英雄出生地——西楚霸王項羽的故里,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林業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中國意楊第一故鄉。這里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砂、陶土儲量超5億噸,藍晶石、黃砂儲量居全國省轄市之首,這些豐富的資源為宿遷的經濟騰飛提供了極好的基礎。建市以來,年國內生產總值連續以兩位數的增幅發展,全市已形成食品、釀酒、紡織、建材、電子、化工、機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體系。其中,“洋河”、“雙溝 酒業早在明代就享有盛名,居中國十大名酒之列;絹絲出口量占全國絹絲出口總量一半以上。
近年來,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本地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先泥濘崎嶇的羊腸小道被寬闊平整的水泥公路所代替,在坑坑洼洼、破落不堪的教學點上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教學樓、辦公樓、宿舍樓;原先污水肆虐的臭水塘變成了香氣泗溢的月色倚塘我們把這些反映家鄉歷史和現實的圖片收集起來,在學校里舉辦了“家鄉的過去和現在”的圖片展。當孩子們發現這些時,他們不由得為自己是宿遷人而感到自豪,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一顆顆為家鄉、為社會發展而奮力學習拼搏的種子,已悄悄地在同學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開展社會調查,讓學生在親身活動中“感悟”經常利用雙休日深入社會開展專題性調查活動。動員學生從身邊的小事人手,通過尋訪、觀察、調查、討論、攝影、收集實物等各種途徑,用少年兒童獨特的視角來了解家鄉,為家鄉建設作貢獻。去年,身處運河兩岸的學生們深入社會調查訪問,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資料,寫出了 我以運河為榮》的實踐報告,從中深深感受到了運河的源遠流長。面對水污染嚴重的實際情況,學生們多方調研,尋找污染源,及時寫出“水質污染情況分析”的調查報告,以幼稚的目光寫出了倡議書,提出了改造水污染的重大建議。
發揮本地的地理優勢,走近運河、走近項羽,了解運河文化、石頭文化,了解項羽精神。通過觀察、欣賞、思考,提升自己道德素養。我們把以開發:“丁莊大菜 為主體的地方資源作為重點內容,由此輻射牽引出地域性的運河文化資源、當地古今名人、風味小吃、風俗習慣等,并將這些資源整理匯集成了地方校本教材《金針花之鄉》,豐富了地方德育內容,基本實現了德育資源“本土化”、“多元化”。
帶領孩子們采訪礦泉水廠、電子廠、鞋帽廠、丁莊大菜生產基地,了解其生產工藝及創業歷史。從本地農民、本地企業家的現身說法中,孩子們明白了只要勤奮努力、開動腦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就能開辟出許多條致富路。
在發揮地方德育資源教育效能過程中,我們總是站在少年兒童的角度,用少年兒童的語言,將深奧的理論轉變為少年兒童能聽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通俗道理。同時,始終秉承現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時刻把德育活動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萌發熱愛家鄉、知我名城、勤奮學習、長大為家鄉建設做貢獻的情懷。
上一篇: 有關現代人思維方式與高中語文教育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