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現代人思維方式與高中語文教育的關系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2-09-14 16:35:02
思維方式是人腦處理信息時較為穩定的帶有傾向性的狀態,它以實踐為現實基礎,以社會文化為背景條件。現代人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信息社會,無論語言、文化或生活方式都不固守于一隅、不局限于一元。因此,現代人的思維方式也不再是古代人的圓圈式或近代人的直線式,而是一種綜合型、網絡型的動態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高中語文教育的范疇,但也給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網絡型動態思維方式與傳統高中語文教育相結合,呈現出一系列尖銳的矛盾:第一,社會多樣化、個體化的發展趨勢要求人們從多側面、多視角、多因素出發觀察問題。傳統高中語文教育教學方式單一,違背了現代人思維方式開放性的特征。第二,社會生活的一體化特征要求當代人具備系統、綜合的思維方法。傳統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局限于高中語文學科內部,與社會實踐和發展脫節,讓人覺得學而無用。第三,高科技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的競爭壞境等因素要求人們確立前瞻性思維模式,通過對未來的預測,規劃、指導當前的活動。審視當前高中語文現狀,傳統高中語文教育模式缺乏對遷移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讓人覺得高中語文知識陳舊迂腐。綜上所述,網絡型動態思維方式對邏輯與創新能力要求很高。高中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培養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的基礎性人文學科,旨在通過修養人的內在素質從而提高能力,在發展思維方面并沒有直接的訓練效果,加之其教育方式單一、內容局限、模式陳舊等自我缺陷,在快節奏的生活和日趨浮躁的社會氛圍下被日漸忽視,高中語文教育發展進入瓶頸。
網絡化的動態思維方式與高中語文教育由于外顯的不同,看似矛盾,實則不然。兩者可以互為補充,謀求共同發展。
首先,對思維方式進行科學的定位與研究,可以影響與促進高中語文教育的發展,如布魯諾的“發現學習”對重知識、輕能力,老師越俎代庖、學生死記硬背的高中語文教學弊端就有著特殊意義。網絡型動態思維方式表現為人的現代主體性的加強。如對高中語文能力,過去統而言之為聽、說、讀、寫能力,現在拓展為個人對語言系統或規律的認識與掌握,并將其內在的認識與掌握表現于外在的語言行為,內在認識與外在行為互為表里。這種注重高中語文內涵結構的定義方式充分體現了現代思維方式的客觀、雙向、開放與動態性。同時,網絡型思維的綜合性特征要求樹立“大高中語文教育體系”的觀念:不僅要求高中語文教育與其他學科建立必要的溝通與聯系,同時也把觸角伸向了自然與社會,通過實踐積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高中語文知識的積累與學習遷移能力的加強。
其次,高中語文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現代思維方式向著科學化與合理化方向發展,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如改變單一的“講授法”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文章體裁、內容、結構等方面的異同比較,有助于提高思維的變通性與靈活性;又如通過情節續寫、內容擴寫等訓練,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展,提高了思維的獨創性;再如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考,以另辟蹊徑、求取新解,加強學生系統性思維的訓練。
在現代人網絡型動態思維的特征里面,最具有時代性與代表性的是思維方式的高度前瞻性,在高中語文教育中集中體現為創造能力的開發與創新思維的培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書《學會生存》中強調,“人的創造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響的能力。”高中語文教育也需要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致力于學生創造能力的開發與創新思維的培養,以順應與促進現代思維方式的發展。
第一,高中語文教育要樹立新的知識觀與教育觀。現代社會計算機、互聯網的應用帶給教育巨大的沖擊,教師的權威不再建立在學生被動和無知的基礎上。學習知識不再是靜態傳授的結果,而應該“從動態的維度看待知識,知識是認識的結果,更是認識的過程,是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
這種動態的知識學習觀強調通過傳授知識去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智慧的潛能和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在這種觀念下,高中語文教育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新知識與培養創新思維的活動過程。
第二,高中語文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可以推動學生遇到問題時,本能地產生創造沖動力的探索激情,并進一步轉化為高強度的創造思維活動。因此,高中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不唯上、不唯書,于已知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善于懷疑;于未知的問題則勇于探索,尋求新的發展,并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思維潛力,鍛煉創新思維能力。
第三,高中語文教育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古今中外,有不少值得我們借鑒的教學方式,如孔子的舉一反三式、蘇格拉底的問管式、布魯諾的發現學習式、巴勒式的問題解決式等,都是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提高教學效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四,高中語文教育要保障學生的“心理安全”與“心理自由”,還學生想象的空間。高中語文教育研究發現,想象力豐富的學生,發現問題多且問題水平高,并能以較少的時間獲得較多且深刻的知識。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提出獨特想法,使其消除對批評的顧慮,獲得創造的安全感,同時也要盡量減少對學生思維和行為的無謂限制,充分信任學生、誠懇支持學生,營造生動活潑、主動探索的課堂氣氛,營造創新教育的環境和氛囤。
由此可見,一方面,現代人網絡化動態思維方式為高中語文教育的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大高中語文教育體系”觀念的建立,為高中語文教育向更高形態的轉變提供了理論思維的武器。另一方面,高中語文教育的革新為現代人思維方式的科學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高中語文教育應該一改過去陳舊迂腐的形象,把握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加強高中語文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強現代新型高中語文能力的全景模式教育,強化高中語文的實際應用與社會功能。促進現代人思維方式科學化與合理化發展。
相信通過至少而下的觀念革新與政策落實,高中語文教育一定可以走出瓶頸,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與突破。
上一篇: 論結構主義理論在中國的譯介傳播
下一篇: 談充分發揮好地方德育資源的教育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