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分析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5-07-21 13:12:52
摘要: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力資源作為一種能動性資源,成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關鍵要素。人力資源的狀況直接影響到區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環境下,研究東北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況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為研究對象,初步構建了區域人力資源狀況的評價指標體系,從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和配置效率四個方面分析了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現狀,并總結了導致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現狀的成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的建議,以期更加有針對性地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推動東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人力資源;成因分析;東北地區
人力資源指人所具有的對價值創造起貢獻作用,并且能夠被組織所利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本文中設定某地區的人力資源狀況是其人力資源的數量、質量、結構和配置效率的綜合體現。人力資源與區域發展存在顯著地正相關關系,人力資源的狀況包括數量、質量、結構和配置效率,成為區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分析
(一)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狀況
1.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數量狀況
(1)人力資源存量及增長狀況。2010年黑吉遼三省的人口總量占全國人口比重的8.12%,2000年―2010年,黑吉遼三省中,黑龍江省的年均增長率最高,但僅達到了0.38%,吉林省則低至了0.07%,這說明東北地區人力資源存量較大,但增長速度不快。
(2) 就業規模。2005年-2009年,東北三省的就業人數呈總體增加趨勢,但三省的就業人數差距明顯,其中黑龍江省的年均增長率排名全國最后一名,年均增長率相對于遼寧省低1.82%,這說明東北三省的就業人數呈總體增加趨勢,但三省的就業人數差距明顯。
(3)人口遷移狀況。舉例來說,松原作為東北地區的教育強市,每年從松原輸出的本科生大約4 500多名,但是每年返回本市工作的本科生卻是少之又少。東北地區的人力資本流失狀況嚴重。
2.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質量狀況
(1)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健康及保健狀況。首先,從平均預期壽命指標來看。到2011年底東北三省的平均預期壽命(72.94歲)高于全國同期水平(71.4歲),這說明東北三省人力資源的健康狀況較好。其次,從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來看。2010年東北地區的人均醫療保健支出比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地區還要高出130.13元,這反映了東北地區人力資源身體素質有較高的醫療保障。再次,從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來看。2010年東北地區城鎮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 118.3萬人,比2006年增多了727.3萬人,增長幅度較大,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4.7%。最后,從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來看。2010年全國每千人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數為3.27張,黑吉遼三省依次為:3.71張、3.91張、4.42張,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文化素質。其一,從就業人員受高等教育的情況來看。據2011年統計年鑒統計,黑吉遼三省大學專科及以上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比例分別是8.64%、8.19%、9.88%,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有一定差距,但與江蘇、浙江的7.62%和6.48%相比略顯優勢。其二,從教育支出來看。2010年黑吉遼三省的教育支出占各地總支出比重最高的是吉林省為14.0%,但仍低于全國同期水平(16.01%)。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東北地區的教育發展遇到資金的瓶頸問題。其三,從文盲率來看。2010年黑吉遼三省的文盲率依次為:2.06%、1.92%、1.93%,同期全國的文盲率為4.08%,這說明東北地區的教育輻射范圍較廣。其四,從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人口來看。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1》統計,黑吉遼三省每十萬人擁有的大專及以上人口情況依次為:11 965人、9 890人、9 067人,雖與同期全國(8 930人)水平相比略顯優勢,但與北京(31 499人)、上海 (21 952人)等發達地區仍有一定的差距。其五,從職業教育規模來看。截止2010年底黑吉遼三省職業教育招生規模依次是18萬人次、16.7萬人次和18.5萬人次。東北地區職業教育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明顯增強。
(3)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其一,從勞動生產率來看。2005-2009年,東北三省的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幅度較慢,尤其是黑龍江和遼寧兩個省份增長率居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其年均增長率排名分別為第23名和第21名。其二,從從事研究與實驗發展人員數來看。2010年黑吉遼三省占全國從事研究與實驗發展人員數比例分別是2.37%、1.42%、3.24%,說明了東北地區的研發能力受其人力資源技能素質的制約。其三,從創新能力指標來看,依據《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1》數據顯示,2011年黑吉遼三省創新能力排名依次是第20、第16和第8位,這說明東北三省的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3.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結構狀況
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2010年黑吉遼三省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三大產業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為45.2%,可以看出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
4.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配置效率狀況
(1)城鎮登記失業率。據統計,2008年黑龍江省的城鎮登記失業率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吉林省和遼寧省分別低于全國平均0.2、0.3個百分點。
(2) 人均GDP。2009年黑吉遼三省的人均GDP全國排名依次是:15、11、9。這說明東北地區的人均GDP處于全國中偏上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明顯。
(二)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的成因分析
1. 國家區域政策的影響
東北地區是以資源優勢為基礎的重工業基地,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本地區原有的體力勞動能力逐漸貶值,而適應時代發展的腦力勞動能力又相對匱乏,使得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陷入困境。
2. 經濟發展滯后
經濟發展滯后,使得人力資本投資減少,進而影響了人力資本的后續發展。同時,經濟發展滯后,意味著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待遇水平低下,不利于留住和吸引優秀人才。
3. 薪酬福利水平相對較低
東北地區的薪酬水平較低,直接制約了人力資源的發展,加之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晉升渠道不暢,人力資源的滿足感下降,無法實現自身價值,導致人才流失。總之,東北地區的薪酬福利待遇難以滿足高層次人才。
4.人才管理制度僵化
尖端人才往往是放棄發達地區優厚的生活條件而來到欠發達地區創業,他們大多都會顧慮到失敗的風險:比如政策不穩定,待遇不連續,技術投資不足,配套資源不足,現實與預期有差異,生活不方便,家屬工作和子女上學條件不好,進得容易出得難等等。這些顧慮都會增大人才流入東北地區的風險。
5.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
東北地區的人力資源市場配置機制不完善、人力資源的流動缺乏合理的引導、對人才的重視程度不夠、人力資源的待遇偏低、晉升機制不合理等使得人力資源對于東北地區望而卻步。
二、改善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狀況的建議
順應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一般趨勢,東北老工業基地人力資源建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推進:
(一)制定明確的人力資源開發及管理計劃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重視人力資本投入,徹底改掉以往的“形象工程”,使得人力資源開發不只停留在政策宣傳上,更要落到實處。同時,增加區域內部各省之間人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及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人力資本價值。
(二)加大對教育和培訓的重視程度
要確定教育投資優先增長的方針,增加對于教育設施的投資和師資隊伍的培養力度。在培訓方面,東北地區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用人單位和個人相結合的人力資源再培訓機制,以制度來規范和保障對再培訓的投入。
(三)創立吸引和聚集人才的良好環境
東北地區要想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發展,一方面要積極創立一個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社會氛圍,另一方面要積極改善交通,強化社會治安,全面提高生活質量,為吸引和聚集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氛圍,使高素質人才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從而促進新一輪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四)完善人力資源市場機制
東北地區要明確“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把人力資源作為一項戰略來抓,借鑒東部發達地區的人力資源市場機制,結合東北地區的實際情況,運用新型的人力資源市場機制,即合理的人力資源流動機制、積極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以及學校教育和市場需求相掛鉤的人力資源培養機制,以促進東北地區人力資源達到人崗匹配。
(五) 建立完備的就業服務體系
東北三省可以聯合建立一個現代化的人力資源市場,運用其規范化和信息化的優勢,有效聚合人力資源。同時,東北地區應與沿海城市的人才市場相對接,在承接沿海產業轉移中,切實培養優秀的人力資源。
(六)充分利用國家給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相關政策
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的出臺,關于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政策、建議也隨之而來。東北地區要抓住機遇,努力發展經濟,從而促進其人力資源的發展。同時,東北地區也要借鑒發達地區的經驗,把人力資源的相關政策和東北地區的實際相結合,努力創新,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第1號)[E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 2011.04.28/2012.06.10.
[2] 潘晨光.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1)[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9):35-36.
[3] 李 寧, 樊 杰.東北地區人力資源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8):3.
[4] 王勝金,范力達. 東北地區省際間人口遷移的人力資本考察[J].人口學刊,2007(3).
[5] 潘辰光.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1)[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9-40.
[6] 柳卸林,陳 傲.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1)[M].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2:172-187.
上一篇: 簡析高等職業教育的價值訴求
下一篇: 全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工作微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