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資產評估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分析
來源: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 發布時間:2015-05-25 16:11:02
論文關鍵詞:資產評估專業;社會需求;資產評估
論文摘要:為滿足社會需求,采用實證研究和比較分析的方法,對資產評估專業的市場需求進行調查研究;獲得結論為,資產評估專業具有良好的社會需求,資產評估專業應該以注冊資產評估師為主要目標,兼顧培養在不動產、其他相關資產或涉及財務管理方面的需求;學校應注重課程設置,注意能力素質的培養。
資產評估專業主要是滿足社會公證類、中介服務類社會需求的專業。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避免教育資源和人力資源浪費和不足,特對該專業需求進行研究。該研究從問卷調查和訪談兩個方面展開。研究目的是研究資產評估專業社會是否需要及需要什么樣的人。
一、關于被調查者、接受訪談者的情況
本次研究的問卷調查部分共發出45份問卷,回收39份問卷,篩選合格問卷33份。不合格答卷的主要問題是回答問題數量低于60%,不進入統計環節。在地域分布上,北京11人,南寧1人,成都3人,深圳4人,杭州2人,西安1人,沈陽3人,大連3人,吉林1人,哈爾濱4人,大慶1人;上述地域分布兼顧國內發達地區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可以在地域上對該專業的需求做出全面的反應。在答卷者的單位性質上。近88%來自評估企業,其余來自機關、事業單位、高校。在評估企業工作的答卷者,其單位的評估從業范圍(土地、房產、舊機動車、資產、保險公估、礦產),兩項和三項的最多,分別為45%和4l%;一項的為10%,多于三項的為4%。答卷者個人執業資格以注冊資產評估師為主,包括注冊房地產評估師、土地估價師。三者的比例是7:3:1。
專題訪談共有六人,均為資深的資產評估人士。訪談的內容集中在社會需求的情況、需求的質量、綜合素質的要求等內容。訪談對象集中在哈爾濱市。
二、關于需求與來源
關于需求情況。33%的回答不需要,67%的回答需要。選擇不需要的主要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8l%)認為,外界經營環境變化,資產評估的業務量減少,不需要該專業畢業生。第二種(19%)認為,該專業畢業生專業面窄、適應性差,不適應房產、地產、機動車、保險公估等項其他資產評估業務的需求。擇社會招聘的最多,專業院校畢業生的次之,選擇內部人員調整最少。社會招聘與專業院校畢業生的比例為2.5:1。
訪談受訪者有如下共識。廣義評估(含不動產評估、動產評估和狹義的資產評估)的近年社會總需求有小幅增長,但因服務的機構數量在增加,傳遞給各個機構的數量感官是業務數量在減少。由于不同的機構資質對象的差異,業務量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有升有降的局面。被列舉的情況有如下情況。一是狹義的資產評估,由于以前的業務集中在國有企業改制;國企改制后,許多堅守原來資質范圍的狹義資產評估企業業務量縮減,正在探索新的業務增長點。二是房地產評估,面向抵押貸款評估的,由于金融政策的調整,業務量也有下降的趨勢;面向動遷等方向的,業務量總體呈現下滑的趨勢。但是房地產評估總量仍然處于各個單項評估的最高點。三是土地評估機構,由于國家將土地作宏觀調控手段對象,許多基礎性的工作與地價評估有關,資質高的機構近三年業務量有增長。增加的內容包括開發區集約節約評價、城鎮地價動態監測、農地定級估價、農地產能核算、農地區片地價測算。
機關或者事業單位一般不將專業作為錄用的前提條件,資產評估專業應將評估企業作為就業的目標。有用人需求的企業,除了專業性質特殊的——如礦產評估,其他評估資質都對該專業畢業生不排斥。不需要的企業也不是針對該專業。
三、關于培養方向
81%的被調查者認為不能僅面向狹義的資產評估,而應以狹義的資產評估為主、兼顧其他方向(房產、地產、機動車、保險公估)。在回答兼顧其他方向的重點時,48%選擇不動產,37%選擇審計和財務,4%選擇保險公估,無人選擇礦產評估。
訪談受訪者認為,房產、地產、機動車、保險公估、資產評估只是資質設置的區別,對于資產評估專業不應畫地為牢,上述內容都應該成為培養目標之一。
四、關于現有資產評估人員的不足
在問卷調查結果上,與上述需求分析類似。專業知識欠缺、專業面過窄缺乏適應性、無法滿足需求的比例在76%以上。
接受訪談者認為,現有資產評估人員的不足,學校有很大責任;一是對于該專業的認識偏差,將資產評估對立于房產、地產、機動車、保險公估估;二是簡單羅列幾門注冊資產評估師的考試課程,缺乏課程的一系列基礎課的支撐,造成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職業發展的專業基礎;第三,實驗課程、實務課程課時數量太少,無法幫助學生發展特定的能力。
五、結論
綜合上述意見,本文得出如下結論。
(一)資產評估專業具有良好的社會需求
資產評估作為服務市場的重要中介,具有良好的社會需求。需求者不排斥該專業,不需求者并不因該專業而排斥。
(二)資產評估專業應該以滿足資產評估為主,并適應房產、地產、保險公估綜合要求
資產評估專業應該以注冊資產評估師為主要目標,兼顧培養在房產、地產、保險公估、舊機動車的需求。
(三)學校適應需求設置課程,塑造能力
學校應重點加強實驗、實習、實務課程的設置,為日后就業提供能力基礎。同時注意上述能力所需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
上一篇: 如何做好市政工程各階段的投資控制
下一篇: 對企業如何建立高素質員工隊伍的研究